陽光照進東棚,落在操作台上的陶瓷傳感器上。小林蹲在設備前,手指輕輕碰了碰外殼邊緣。那裡有一道細得幾乎看不見的裂紋。
“燒製時溫度差了一點。”他說,“信號可能不穩。”
沈知意站在灶邊,手裡拿著一片新茶。葉麵紋路是網狀的,像脈絡一樣清晰。她沒說話,把茶葉放進傳感器凹槽裡。
裴硯從藥包裡取出一小塊透明樹脂。他用鑷子夾起一點,塗在裂紋處。“古籍修複常用這個。”他說,“不導電,能密封。”
三人圍著設備站了一會兒。空氣很靜,隻有水壺在爐上發出輕微的響聲。
“開始吧。”沈知意說。
小林按下啟動鍵。呼吸感應模塊亮起紅光,水溫控製係統開始預熱。但幾秒後,紅光閃了兩下,滅了。
“信號中斷。”小林低聲說。
沈知意伸手關掉電源。她把茶葉取出來,重新放回罐子裡。
“先調設備。”她說,“茶不能浪費。”
裴硯用放大鏡檢查陶瓷接縫。樹脂已經乾了,但內部連接點仍有微隙。他翻出工具盒裡的低溫焊料,一點點補在關鍵部位。
小林重新校準程序。這次他把響應頻率調低,隻保留最基礎的呼吸感應和水溫聯動功能。
沈知意打開火,換了一壺水。等水溫升到七十度,她再次啟動係統。
紅光亮起,持續穩定。
“成了?”小林盯著屏幕。
“再試一次。”裴硯說。
沈知意取出第二片茶,放入凹槽。她站在控製麵板前,手放在手動調節鈕上。設備啟動後,她根據茶葉舒展的速度,微調水流和溫度。
水滴落下,浸潤茶葉。第一縷香氣飄了出來。
是桂香,但比平時更清,帶著一絲暖意。
“顏色不對。”小林突然說。
茶湯偏淡,像是泡得不夠。香氣散得也快,剛聞到就沒了。
“頻率還是不準。”小林聲音發緊,“或者……材料本身有問題?”
沈知意沒回應。她盯著那杯茶,想起昨晚寫完《陶語初探》時,手稿下半頁浮現的字——“器以載心,物因人活”。
她轉身走到案邊,拿起那本手稿。
回到灶前,她翻開最後一頁,輕聲念:“形可塑,性可養,唯誠不可偽。”
聲音不大,但她說得很慢,每一個字都清楚。
念完,她立刻啟動衝泡程序。
這一次,水滴落下的節奏變了。茶葉緩緩展開,湯色由淺轉金黃。香氣不再是散逸,而是慢慢鋪開,像一層薄霧貼著桌麵流動。
三人沒說話。
第一杯茶好了。
沈知意先倒了一杯。她喝了一口,閉上眼。
眼前出現一棵桂花樹。樹下有個老人坐著,手裡拿著茶壺。那是她小時候的祖母。風一吹,桂花落在茶碗裡,祖母笑著說:“這茶,要等人心裡安靜才喝得懂。”
她睜開眼,眼角有點濕。
“不是機器懂茶。”她說,“是我們的心,終於被聽見了。”
她把杯子遞給小林。
小林接過,手有點抖。他喝了一小口。
然後低下頭。
肩膀動了一下,又一下。
他沒哭出聲,但眼淚掉進了剩下的茶裡。
裴硯拿起第三隻杯子,倒滿。他喝得慢,一口,停頓,再一口。
他的手指在杯沿停住。
很久,他才放下杯子。
桌上三隻空杯並排擺著。陽光移到杯底,映出淡淡的金色痕跡。
沈知意走到操作台前,看那片茶葉。它已經完全舒展,紋路在光下像活的一樣跳動了一下,然後靜止。
“它完成了。”她說。
小林抬起頭,眼睛紅著。“我們……真的做出來了?”
“是。”沈知意說,“它能讓人想起溫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