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沈知意坐在桂花樹下的案前。昨夜風大,紙頁翻了幾張,她伸手壓住本子,看見新浮現的一行字:“故事不需多,但要真。”她盯著看了很久,把這句話抄在筆記本第一頁。
陽光照進院子,阿斑從屋簷跳下,蹭到她腳邊。她摸了摸貓的頭,起身去灶上燒水。
裴硯提著布包走進茶鋪後堂時,小林已經打開電腦。兩人沒說話,等沈知意端茶進來才坐下。
牆上貼滿了打印的投稿。有人寫想念冬天裡母親煮的薑茶,有人說喝出了小學放學路上的桂花香。沈知意指著其中幾張說:“這些記憶都和節氣有關。”
小林抬頭:“所以接下來繼續做‘記得茶’?趁熱度推第二批,銷量能翻倍。”
沈知意搖頭:“我不想隻賣茶。第一批是回應,第二批得有方向。”
裴硯從布包裡取出藥包放在桌上:“我每到換季都要調養身體。人的情緒也有節律,像四季一樣流轉。”
小林皺眉:“可一年四個節氣太慢了。現在網上話題正熱,用戶等著下單,我們不跟進,彆人就會搶走市場。”
沈知意翻開手稿本:“如果隻是為了快,那和機器批量複製沒有區彆。我想做的不是產品,是回音。”
裴硯點頭:“那就選四個最重要的節氣——清明、夏至、秋分、冬至。每個節氣對應一種情緒:告彆、覺醒、沉澱、守望。”
小林低頭敲鍵盤:“可以做限量款。每年四次,每次五十份,給之前投稿裡最有代表性的用戶寄出。”
沈知意看著牆上的文字:“這次不是隨機發放。我們要讓茶回到最初講故事的人手裡。”
三人沉默了一會兒。窗外鳥叫了一聲,阿斑跳上桌子,蜷在硯台旁邊。
沈知意拿起筆:“第一款定在清明。主題是‘未寄出的信’。”
小林問:“怎麼保證茶葉還能出現紋路?”
“隻要我在桂花樹下寫完手稿,第二天炒製的茶葉就會有變化。”她說,“但這次不一樣。我要先看大家的故事,再動筆。”
小林眼睛一亮:“我可以建一個檔案庫。把所有投稿按關鍵詞分類,比如‘遺憾’‘思念’‘釋懷’,你寫之前能參考。”
沈知意看著他:“但不能變成數據堆。茶不是靠算法生成的。”
“我知道。”小林認真說,“它隻是提醒你,彆漏掉某種聲音。”
裴硯從包裡拿出一本舊書,封皮寫著《歲時廣記》。他翻開一頁,指著一段批注:“古人過清明,不隻是掃墓,也是整理心事的時候。你說的‘未寄出的信’,正好應這個時節。”
沈知意接過書,看到扉頁有一行小字:“歲有所依,心有所寄。”
她合上書,輕輕放在桌角。
當天下午,沈知意重新鋪開紙筆。小林把整理好的三十份投稿遞給她,都是關於“沒能說出口的話”的故事。她一篇篇看完,放下筆,閉眼坐了很久。
傍晚,雨開始落。細密的水珠打在屋簷上,滴進陶盆。
她寫下標題:“清明雨,未寄出的信”。
阿斑趴在一旁,尾巴輕輕擺動。硯台邊緣還帶著體溫,像是有人剛剛用過。
小林站在門口看了會兒,轉身回去整理文檔。他新建一個文件夾,命名為“回音檔案·清明卷”。裡麵存了三十七條匿名記錄,按情緒類型分了類。他檢查了一遍關鍵詞標簽,點擊保存。
電腦右下角顯示時間:1942。
裴硯離開茶鋪前,把《歲時廣記》留在案頭。他看了眼窗內燈光,袖中藥包微微發燙。他沒敲門,轉身走入雨中。
沈知意寫完最後一句,把稿紙折好放進木箱。窗外雨勢漸大,青石板路泛起水光。她走到院中站定,雨水落在臉上,涼得很清楚。
創新不是越做越多。
是越走越深。
小林關掉電腦,手機屏幕亮起。壁紙還是那張“想奶奶”的卡片照片。他打開新文檔,在標題欄輸入兩個字:回音。
然後敲下第一句話:
“我們收到了四十三個故事,現在要還回去一個。”
雨水順著屋簷流下,砸在台階上碎成幾瓣。
阿斑抬起頭,耳朵抖了一下。
灶上的壺開始冒汽,一聲輕響。
喜歡茶中往事,筆下姻緣請大家收藏:()茶中往事,筆下姻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