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意把“極簡紀”三個字寫完,天還沒亮透。灶房裡燈還開著,她合上筆記本,放在桌上。門被推開,小林和陳陽一前一後走進來,手裡都拿著記錄本。
她沒說話,先把平板打開,海外熱搜backtoroots的頁麵還在。銷量曲線圖也調了出來,歐美市場那條線已經平了,東南亞的新品牌正在往上衝。小林盯著看了幾分鐘,說:“他們要簡單。”
沈知意點頭:“我們得做一款茶,看起來什麼都不多,喝下去卻讓人不想放下。”
陳陽問:“那之前的科技呢?用戶反饋係統、數據追蹤這些,還要保留嗎?”
話音剛落,裴硯從門外進來。他手裡拿著一本舊書,封皮寫著《歲時廣記》。他把書放在桌上,翻開一頁:“春采嫩芽,夏收涼葉,秋焙陳香,冬藏老根。古人早就懂節氣,不用傳感器也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小林抬頭:“可我們現在講‘科技’,彆人一聽就覺得複雜。如果去掉技術說明,會不會連品牌特色也沒了?”
沈知意起身走到牆邊,拿起一支筆,在白板上寫下三個詞:手工、土地、溫度。她回頭問:“你們覺得,什麼才是桃溪的茶?”
小林說:“是能讓人想起家的味道。”
陳陽說:“是有人在用心做。”
裴硯看著窗外桂花樹,說:“是時間到了,自然就該出這一泡。”
沈知意又寫下一個詞:記憶。然後圈住“科技”兩個字,問:“能不能讓它不顯眼,但一直在?”
屋裡安靜了一會兒。小林忽然開口:“如果我們不說‘智能調控’,隻說是‘老師傅控火’呢?實際用的是精準溫控法,但外人看到的是手炒、眼看、鼻聞。技術藏在背後,像空氣一樣看不見,但離了它不行。”
陳陽反應過來:“就像古籍修複,靠經驗,但也需要微環境控製。這不是機器替代人,而是幫人做得更穩。”
裴硯點頭:“科技不是冷的。它可以是炒茶時那一鍋不偏不差的火候,可以是晾曬時剛好避過雨的那一小時判斷。它不該搶戲,但也不能沒有。”
沈知意把白板擦掉,重新寫下四個字:少,但精;簡,但深。
她說:“我們要做一款茶,原料隻用桃溪方圓十裡的草本,工藝全程手工,每一批茶都由製茶人簽名。包裝用素紙、麻繩、木盒,不加多餘設計。信息隻寫三樣:采摘時間、產地、名字。”
陳陽立刻提筆畫結構圖。小林補充:“衝泡方式一句話就夠了——熱水,三分鐘,靜等。”
裴硯翻動《歲時廣記》,找到一頁:“按節氣出茶。清明出頭采,立夏收涼青,白露焙陳香,冬至藏老根。每一季隻做一批,限量發售。”
沈知意說:“就叫‘本源’。”
沒人反對。小林打開手機新建群聊,拉進三人,命名為“極簡茶研發群”。他發了第一條消息:“明天先看原料。”
陳陽在白板上重新整理六項要素:
名稱:本源
原料:桃溪本地草本為主
工藝:全程手工,無機械乾預
包裝:素紙+棉布袋+木扣盒
信息標注:僅限采摘時間、產地、製茶人姓名
衝泡提示:熱水,三分鐘,靜等
寫完最後一行,他退後一步看了看,又拿起筆,在角落補上一行小字:科技隱於過程,不在標簽。
沈知意說:“去祖屋。”
幾人收拾東西,走出桂語齋。清晨的風穿過村子,吹動路邊的竹簾。阿斑蹲在石階上,尾巴輕輕擺動。到了祖屋院子,桂花樹下擺著一張老桌子,沈知意坐下來,翻開“極簡紀”筆記。
她說:“這棵樹每年開花,從不多開一朵,也不少開一枝。它知道什麼時候該停。”
裴硯站在樹影裡,說:“茶也該這樣。”
小林說:“我們可以拍一段視頻,隻拍手采茶、鍋炒茶、紙包茶。不說話,隻有聲音。”
陳陽記下:“畫麵結束時,出現一行字:桃溪的茶,本來就是這樣。”
沈知意合上筆記本:“三條鐵律。第一,原料必須出自桃溪十裡內;第二,工藝全程手工,製茶人留名;第三,每季隻出一款,隨節氣更替。”
裴硯把《歲時廣記》收進布袋:“接下來的事,就得靠大家一步步走實了。”
小林看著樹下的影子,說:“我覺得這次不一樣。以前是我們追著市場走,現在是我們定個標準,看彆人跟不跟。”
陳陽笑了:“隻要茶是真的,總會有人認。”
沈知意站起來,把筆記本放進木箱。箱底的手稿靜靜躺著,紙麵依舊空白。她關上蓋子,轉身走進廚房燒水。
水開之後,她泡了一壺老茶,倒進四個粗瓷杯裡。幾人圍坐在院子裡,沒人說話,隻是慢慢喝完。
裴硯起身告辭,腳步沉穩。小林走在後麵,手機震動了一下。他低頭看,群裡有新消息,是陳陽發的白板照片,配文:“少,但精;簡,但深。”
他點開圖片,設為聊天背景。
陳陽最後一個離開。他站在院門口回頭看了一眼,桂花樹下空桌還在,陽光照在桌麵,映出一道淺痕。
沈知意回到案前,打開新一頁紙。她寫下第一行字:清明款,主題為“未寄出的信”。
阿斑跳上書架,爪子碰落一片乾桂花。花瓣飄下來,落在紙麵上,壓住了最後一個字的末尾。
喜歡茶中往事,筆下姻緣請大家收藏:()茶中往事,筆下姻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