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農具棚成了他們真正的秘密象牙塔。
梁斌的加入,給這支備考隊伍注入了最關鍵的潤滑劑。他不僅有學識,更有一種超越年齡的沉穩和調度能力。
他來的第二天,就利用午休時間,用燒黑的木炭在一塊相對平整的木板上畫出了一張詳細的——
“複習輪值表”。
周明遠負責:《數學》和《物理》的難點攻堅。
他那本補全的《數學手冊》成了鎮隊之寶,複雜的幾何題在他筆下總能化繁為簡。
蘇婉寧主抓:《物理》和《英語》。
她整理的物理公式卡片和英語單詞煙盒紙在四人中傳閱。她前世開得小作坊的管理經驗也下意識地用上,負責統籌大家的複習進度。
梁斌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扛起了《語文》和《政治》的大旗。
他不僅能精準押中時事重點,講解古文時,還能信手拈來背後的曆史典故,讓死記硬背變得生動有趣。
趙紅梅依舊是《曆史》和《地理》的主力。
她發揮了自己吃苦耐勞的優勢,將厚厚的曆史筆記重新抄錄、分裝,做成更便於攜帶和記憶的小冊子。她還負責大家的後勤保障。
他們的學習模式堪稱:“互助式教學”的典範:
每天固定時間,由一人擔任“小老師”,講解自己擅長的科目難點。比如,周明遠會在泥地上畫出受力分析圖;梁斌則會用講故事的方式梳理哲學概念。
任何一個人遇到的難題,都會成為四個人共同的研究對象。不同思維的碰撞常常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解題思路。
梁斌還提議,每晚熄燈前進行半小時的“政治口試”和“古文背誦”抽查。他模仿考官提問,鍛煉大家的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趙紅梅從一開始的結結巴巴,到後來也能對答如流。
更讓人驚喜的是,梁斌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台幾乎報廢的舊收音機。他搗鼓了幾個晚上,居然能斷斷續續地收到一些短波信號!
雖然雜音很大,且要冒著極大的風險,但這台收音機成了他們窺探外部世界、獲取最新時政信息的唯一窗口。
每當收到與可能考試相關的新聞社論時,梁斌會立刻記錄下來,大家再連夜傳抄、分析。
條件依然艱苦。
農具棚夏天悶熱如蒸籠,蚊蟲肆虐,但他們苦中作樂:
趙紅梅會用舊報紙糊牆擋風,還會從廚房“借”點鹽巴出來,大家分食一點點,稀稱“補充電解質”。
周明遠用草莖編了幾個小墊子,讓大家坐著不至於太涼。
蘇婉寧則貢獻出自己珍藏的幾顆水果硬糖,在有人情緒低落或攻克難題時,作為最高獎勵。
長時間的共處,讓他們形成了無言的默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明白對方的需要。
有人望風時,其餘三人便能全身心投入學習。
這種在壓力下淬煉出的信任與情誼,比任何知識都更為珍貴。
在豬圈的隱隱臭味和昏暗的煤油燈下,四個年輕人的夢想,卻如同棚頂縫隙中漏下的星光,雖然微弱,卻堅定地照亮著彼此前行的路,並以驚人的速度茁壯成長。
他們知道,每多學一個知識點,就離那個渴望的未來更近一步。
然而,該來的總是躲不掉。
這日,蘇婉寧正彎腰在地裡乾活,一抬頭,便被宋滿倉堵在田埂上。他左右張望了下,見沒人注意,便湊近低聲道:
"婉寧,晚上老地方見!”
誰跟你老地方見?蘇婉寧撿豆子的手突然停住,猛地抬起頭:
“不用了。”
她強壓著怒火。
“乾一天活太累,晚上我還要休息。”
“是嗎?”
宋滿倉笑了。
“婉寧,你要認清現實。你一個女知青,村裡無親無故的,能有什麼好日子過?跟了我,沒人敢欺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