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轉身從操作台上拿起一個黃銅構件,小心翼翼地遞到蘇婉寧麵前。
“來,試試拆裝這個炮閂複進簧。”
他的語氣帶著幾分鄭重。
“小心些,這可是上過戰場的老兵。”
蘇婉寧雙手接過,黃銅構件沉甸甸地壓在掌心,表麵泛著冷硬的光澤。內壁的膛線磨損痕跡清晰可見,仿佛還殘留著硝煙的氣息,讓人不禁想象它曾在炮膛中高速旋轉的英姿。
她剛伸手要觸碰彈簧,顧淮卻輕輕按住她的手腕:
“先彆急。”
他站在半步之外,聲音低沉而清晰。
“想想材料力學裡的應力分析。複進簧的預緊力方向,和你上周畫錯的應力分布圖是相通的。”
他指向彈簧固定端:
“這裡的約束條件決定了形變方向,就像你掰鐵絲時,握在手裡的位置最容易發熱變形。”
蘇婉寧凝神細思,腦海中浮現出課本上的受力分析圖。
她依言順著彈簧螺旋方向緩緩轉動手指,當聽到“哢嗒”一聲脆響,彈簧準確歸位時,她恍然大悟:
“原來實戰中的應力分布,比課本上的理想模型多了磨損帶來的變量!”
“開竅了?”
顧淮眼中漾起讚許的笑意,順手拿起旁邊的遊標卡尺遞給她。
“來量量簧絲直徑,和你作業裡算的理論值比對一下,看看誤差究竟在哪裡。”
陽光從車間高窗灑落,為兩人專注的身影鍍上一層金邊。
正忙著,車間主任背著雙手緩步巡查過來。他身著熨帖的乾部服,胸前彆著“勞動模範”徽章,看見蘇婉寧校徽上的“江南大學”字樣,嚴肅的麵容柔和了些:
“哦,百年名校的學生?”
他俯身細看操作台前的校徽標識:
“精密儀器與機械專業,還是軍工向的?”
蘇婉寧連忙起身敬禮——這是顧淮提前囑咐過的部隊禮儀。主任笑著擺擺手:
“不用這麼拘謹。我年輕時還給錢老打過下手呢。”
說著,他從上衣口袋抽出鋼筆,在值班本背麵流暢地畫起草圖:
“你們學流體力學了吧?看這個,炮膛裡的氣流速度變化,和課本裡的伯努利方程原理相同,隻是實戰中要算上火藥燃燒的變量。”
蘇婉寧湊近細看,隻見他將抽象的公式化作直觀的氣流軌跡,忍不住驚歎:
“原來理論和實戰聯係得這麼緊密!”
“那當然。”
主任收起鋼筆,目光轉向顧淮。
“小顧不光帶兵在行,擺弄這些機械也是一把好手。你有不懂的,儘管問他。”
顧淮聞言,從貨架上取下一個玻璃罩,裡麵是套精密的行星減速器:
“你看這個。”
他戴著白手套的手指懸在玻璃上方,始終保持著安全距離。
“和你上周作業畫的減速機構原理相同,但實戰中要考慮振動荷載,齒輪材料的屈服強度得比理論值高出30。”
他說話時,喉結在挺括的軍裝領口間輕輕滑動,聲音壓得極低:
“這裡的每個零件都有保密等級,隻能看結構,不能記錄具體參數。”
蘇婉寧專注地點頭,目光卻舍不得從那些精密的構件上移開。
曾經在圖紙上令她頭疼的三維結構,此刻在實物中變得立體可觸:齒輪的齒根弧度比課本圖示更深,軸係的軸承座帶著細微的傾斜——
正如顧淮所說,這是為了抵消高速旋轉時的離心力,與《機械原理》中的動平衡理論完美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