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的任務比想象中更加繁重,卻也更加引人入勝。
“攻堅小組”的四人被分配在一位名叫周峻的研二師兄手下。周師兄個子高高,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話不多,但要求極其嚴格,對數據精準度的追求近乎苛刻。
第一次參加組會,她們就領略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研究氛圍。
師兄師姐們圍繞著一個小小的傳動模型,爭論著應力分布、摩擦損耗、材料疲勞極限,那些在課本上冰冷的公式和定理,在這裡變成了一個個亟待解決的實際難題,每一個微小的優化都可能帶來性能的顯著提升。
在各自的軌道上,為了共同的理想,她們開始加速運行,期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璀璨的光芒。
而那份剛剛萌芽的愛情,那些關於責任與自由的思考,都化作了心底最溫柔的支撐,推動著她們,步履不停。
真正的考驗很快到來。
蘇婉寧負責的第一批計算數據被周師兄退了回來,關鍵參數旁用紅筆冷冷地圈出,批注隻有兩個字:
“重算。”
沒有責備,但那平靜的語氣和鮮紅的圓圈,比任何批評都讓人壓力倍增。
那晚,蘇婉寧在實驗室待到深夜,對著計算尺和稿紙,一遍遍複核,直到眼睛發酸。
她想起顧淮送給她的金屬書簽上,那精準的行星齒輪刻線,想起他在機床廠調試設備時一絲不苟的神情。
她深吸一口氣,重新埋下頭去。精度,必須達到精度。
“給,提提神。”
一隻握著搪瓷缸的手伸了過來,缸子裡是濃得發苦的茶。
蘇婉寧抬頭,看見林南燕帶著倦意卻滿是鼓勵的笑臉。不遠處,張敏和陳雪也還在伏案工作,陳雪在整理文獻卡片,張敏則在核對實驗器材清單。
她們明明可以先回宿舍的。
“我們是一個小組。”
林南燕在她身邊坐下,聲音不大卻堅定。
“你這邊數據出不來,我們後麵的文獻分析和實驗準備都得等著。一起扛。”
當她終於在黎明前將一份毫無瑕疵的數據報告放在周師兄的辦公桌上時,周峻隻是推了推眼鏡,微微點了點頭:
“下次可以更快一點。”
但蘇婉寧卻從他眼中看到了一絲幾不可察的認可。那一刻,她心中湧起的成就感,遠比解出一道難題更加濃烈。
其他三人也同樣經曆著錘煉。
陳雪負責查閱和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她發揮心細如發的特長,不僅將資料分門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還主動做了摘要和亮點分析,用不同顏色的標簽標注出重要程度和創新點,讓周師兄他們查閱時效率大增。
張敏動手能力強,被安排在實驗台協助搭建和調試模型。她不怕臟不怕累,擰螺絲、裝夾具、連接傳感器,做得又快又穩。
起初有些師兄覺得她隻是個新生,有些輕視,但當她幾次敏銳地發現並排除了連接處的微小鬆動,避免了數據采集失敗後,大家看她的眼神都帶上了佩服。
林南燕則充分發揮了她的溝通和組織能力。她負責小組與課題組其他部分,以及與實驗器材管理老師的對接協調。
她總能清晰地傳達需求,高效地解決問題,確保她們這個小團隊的後勤保障順暢無阻,無形中為其他三人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四個女孩像四個緊密齧合的小齒輪,在課題組這個大機器裡,高速而精準地運轉著。
她們常常結伴在圖書館閉館後才回到宿舍,每個人的書包裡都塞滿了資料和稿紙。
公共自習室的燭光,再次為她們點亮,隻是這次討論的不再是課後習題,而是傳動比優化方案、是實驗誤差分析、是文獻中的前沿思路。
這晚,張敏一邊活動著因為長時間握工具而發酸的手腕,一邊抱怨:
“今天拆裝那個模型第三遍,我指甲縫裡都是機油,都快洗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