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輕拂過江南大學的林蔭道,枝頭已綴滿嫩綠的新芽。
一九七九年的春季學期,隨著恢複高考後的第二屆學生進入大二,課程的調整也相應的展開。課程表發下來的那一刻,連向來沉穩的陳雪都倒抽一口冷氣。
《振動理論與噪聲控製》、《精密機械設計》、《自動控製原理》……
課程名稱一個比一個艱深,教材的厚度更是創下新高。
教學樓旁的杏樹林正值花期,粉白的花瓣在微雨中輕輕搖曳,與教室裡緊張的學習氛圍形成了奇妙的對照。
“這學期要動真格的了。”
林南燕拍著那本厚重的《振動理論》,語氣格外嚴肅。
張敏已經翻開《精密機械設計》的緒論,指著“公差配合”的章節,眼裡閃著興奮的光:
“這裡的知識體係,比上學期做的那些基礎課題深多了!”
上學期緊鑼密鼓的基礎課程,正是為了這學期的專業分流做準備。每個人都清楚,這個學期的成績將直接決定未來的專業方向。
《振動理論》的第一堂課,金教授走上講台沒有任何開場白,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一道複雜的微分方程。
“這是某型直升機旋翼係統的簡化振動模型。”
他推了推眼鏡。
“二十分鐘,我要看到求解思路。”
教室裡頓時安靜下來,隻餘筆尖劃過草稿紙的沙沙聲。
蘇婉寧凝神注視著方程,她嘗試著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聯係起來,在筆記本上飛快地演算起來。
十五分鐘後,蘇婉寧第一個舉手示意。
她走到黑板前,逐步推導出係統的固有頻和阻尼比,清晰的推導步驟隨著粉筆輕響漸次呈現。
寫到關鍵步驟時,她轉身麵向全班:
“但高原空氣密度變化會影響氣動阻尼。海拔3000米處,空氣密度約為海平麵的73,根據氣動阻尼與密度成正比的特性,這個模型的阻尼係數應該修正。”
她抬手在原有係數旁添上一個修正因子:
“根據《航空動力學報》去年刊載的實測數據,旋翼係統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振動頻率會偏移12到15。”
一直繃著臉的金教授終於露出一絲讚許的笑意,他走近黑板,用紅色粉筆在那個修正因子旁打了個勾:
“很好。能夠結合最新科研數據,聯係裝備實際使用環境——這才是我們精密儀器專業該有的素養。”
下課後,林南燕挽住蘇婉寧的胳膊小聲問:
“你怎麼連高原數據都這麼清楚?”
蘇婉寧低頭整理著筆記,睫毛輕輕顫動:
“正好……最近在看相關文獻。”
窗外,杏花的花瓣隨風飄進走廊,有一片輕輕落在她的筆記本上,恰巧停在那行剛寫下的修正公式旁。
《精密機械設計》的課程設計要求她們獨立設計一款高精度微型減速器,並完成全套零件圖紙。
當技術指標發下來時,連最刻苦的陳雪都感到了壓力。
“回程誤差要控製在2角秒以內。”
陳雪對比著上學期的設計資料,眉頭緊鎖。
“這比我們之前做的課題精度高了整整兩個數量級。”
張敏已經俯身在工作台前,舉著遊標卡尺反複測量樣品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