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疑問題出在軸承的預緊機構上,現在的設計可能無法保證足夠的剛性。”
四個女生很快形成了默契的分工:
蘇婉寧負責理論計算和總體方案,陳雪專注公差配合分析,張敏負責工藝可行性評估,林南燕則想方設法去借更精密的測量儀器。
就在她們為了某個齒輪的漸開線參數爭論得麵紅耳赤時,蘇婉寧收到了一封來自京都的信。
顧伯伯在信中寫道:
“聽小淮提起你在做精密傳動設計,特地托老戰友找了份資料。涉密內容已處理,但技術思路值得參考。”
隨信附來的幾頁複印件,清晰地展示了一款軍用光學設備中微型傳動機構的技術說明。
蘇婉寧驚訝地發現,其中對回程誤差的控製要求與她們的課程設計如出一轍。
“你們快來看這個!”
她指著資料上的預緊力調節機構。
“這個雙螺母彈性預緊設計,正好能解決我們剛才爭論的軸承間隙問題。”
四個腦袋立刻湊到一起,資料上清晰的示意圖和關鍵參數讓她們豁然開朗。這份恰到好處的參考資料,為陷入僵局的設計工作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又是一個在通宵教室奮戰的深夜。當時鐘指向淩晨三點,蘇婉寧忽然從圖紙堆中直起身,布滿血絲的雙眼閃著晶亮的光。
“我找到了!”
她抓起紅筆,在傳動係統示意圖上果斷地畫出一個圈:
“問題不在單個齒輪的精度,而是整個傳動鏈的剛度不匹配。主動軸太柔,從動軸太剛,導致扭矩傳遞時產生彈性變形——”
她快速在草稿紙上畫出簡圖:
“如果在這裡加入一個彈性聯軸器,既能補償安裝誤差,又能調節係統剛度分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發現瞬間點燃了全組的熱情。
陳雪立即攤開計算紙,重新核算整個傳動係統的剛度矩陣;張敏翻出材料力學手冊,仔細驗證彈性聯軸器在微型機構中的可行性;林南燕已經在筆記本上列出一長串清單,記錄著明天要去實驗室借用的零件和測量工具。
課程設計答辯當天,階梯教室裡座無虛席。除了金教授和幾位專業老師,台下還坐著一位特殊的來賓——
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司行,這位受邀回校交流的校友正專注地翻看答辯資料。
輪到蘇婉寧小組展示時,她從容地展開設計圖紙,詳細講解采用彈性聯軸器的創新方案。就在她分析剛度匹配原理時,司總工程師舉手示意:
“蘇同學,你的設計思路很新穎。但作為在軍工領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師,我必須問一個實際問題——”
他目光炯炯。
“你考慮過這個彈性元件在零下40度低溫環境下的可靠性嗎?”
全場頓時安靜下來。這個問題顯然超出了課程設計的範疇,直指工程實踐中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蘇婉寧微微一頓,隨即展露笑容:
“感謝司老師的提問。我們考慮了溫度影響,在材料選擇上研究了三種特種合金的溫度特性,最終選用的鈹青銅在低溫下剛度變化率小於5。”
她轉身在黑板上流暢地畫出補償係統框圖:
“如果應用環境更加嚴苛,我們還可以通過溫度傳感器采集信號,經由pid控製器實時調節預緊力——這套補償方案正好運用了《自動控製原理》課程中學到的知識。”
清晰的講解、紮實的理論基礎、跨課程的融會貫通,讓司總工程師頻頻點頭,眼中流露出讚賞之色。
金教授在一旁露出欣慰的笑容,悄悄在評分表上寫下一個優等的成績。
喜歡征途與山河請大家收藏:()征途與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