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了嗎?”
師母的聲音將她從悠遠的思緒中喚回。
“這十六個字,是學問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格局。科研探索宇宙的終極規律,是向外求索;但若沒有‘明明德’的內在根基,沒有‘止於至善’的終極關懷,人便如無錨之舟,容易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迷失方向。”
她目光溫煦地望著蘇婉寧,語聲沉靜如深潭:
“技術追求的是極致的‘精度’,但人格追求的是恒久的‘厚度’。當你的內心足夠豐盈,你的"科研"才能真正承載人類的溫度與期待。”
這番話,如一塊沉入心底的溫玉,在蘇婉寧胸中激起悠長的回響。
師母的教學方式很特彆,從不空談道理。她讓蘇婉寧從最基礎的握筆開始,在宣紙與墨香間體會“靜”的力量。
“筆要穩,心更要定。”
師母輕托她的手腕。
“就像航天器的軌道計算,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這一筆一畫間的控製,練的是你做學問的定力。”
除了習字,師母更在意她的儀態。
每當蘇婉寧沉浸在公式推演中不自覺地蜷縮起身子,師母總會輕撫她的背脊:
“挺直腰,婉寧。這不是姿態,是心態。一個敢於仰望星空的人,首先要學會挺拔地站立。”
師母還帶她參加各類雅集。
在茶道中學習“序”與“節”,在古琴裡感受“諧”與“振”,甚至跟隨一位研究傳統導引術的先生學習調息。
“這不隻是養生。”
師母看著她在庭院中緩慢起手。
“就像你們追求的飛行器姿態控製,外在的軌跡源於內在的平衡。你要先找到自己身心的平衡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些浸潤式的熏陶,漸漸讓蘇婉寧領悟到更深層的關聯。她們常在午後對坐,師母會關切她的作息:
“身體是承載夢想的飛行器,需要精心維護。”
夜深人靜時,師母會與她探討心境:
“科研如軌道設計,越是複雜的任務,越需要沉靜的心智。你要學會在高速運轉中保持內心的穩定。”
這些改變悄然發生。
她依然熱衷科研,但學會了合理規劃;依然追求創新,卻多了份沉穩。三個月的浸潤,對婉寧而言,恰如一次精密的身心校準。
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她的思維方式裡。
麵對繁重的課業和“天樞”項目,她不再試圖同時攻克所有難題,而是學會了像規劃軌道那樣,為研究製定清晰的路徑與優先級。
她依然在實驗室工作到深夜,但會記得師母的提醒,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片刻——或是站在窗前遠眺,或是練習幾個簡單的導引動作,讓緊繃的神經在呼吸間恢複最佳狀態。
在一次關鍵的小組討論中,團隊因某個氣動參數的優化方案陷入僵局。成員們各執一詞,爭論逐漸升溫。
蘇婉寧沒有立即加入辯論。她靜立片刻,再抬眼時,目光已沉靜如水。
“我們回到最基本的伯努利方程。”
她走向白板,筆尖流暢地畫出翼型曲線。
“氣流如流水,數據會說話。讓我們暫時放下各自預設的方案,聆聽數據本身要講述的故事。”
當她在解釋最優解時,自然地引用了《道德經》中“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智慧,整個會議室靜默了一瞬——
隨即,導師的眼中迸發出驚喜的光芒。
喜歡征途與山河請大家收藏:()征途與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