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婉寧坐在宿舍書桌前,就著那盞陪了她好些年的台燈,給姥姥和媽媽寫信。
“姥姥、媽媽:
我們的研究有眉目了。現在,探測器就像有了能‘看見’引力波的‘眼睛’,空天飛機也裝上了一顆能一直跳動的‘心’。
再過一個月,‘巡天者’就要出發了。等到它在太空拍下第一張照片,我一定第一時間洗出來,給你們寄回家。”
與此同時,發射場深處的總裝廠房依然燈火通明。落日餘暉透過高大的窗格,灑在“巡天者”探測器銀白色的殼體上。
位於探測器尾端的“曙光一號”動力艙外側,那層精心貼附的引力感應膜在夕照中泛出若隱若現的幽藍光澤,靜默地見證著人類探索未知的渴望。
不遠處的跑道上,修長的“淩霄號”正進行最後一次夜航測試。
它掠過長空,機翼劃開瑰麗的暮色,引擎的轟鳴聲沉穩有力,仿佛一次次叩問著蒼穹,訴說著中國航天人走向深空的決心與信念。
“巡天者”探測器發射進入最後24小時倒計時。發射場的夜風格外急促,吹得塔台窗戶微微作響。
蘇婉寧站在指揮塔台的觀測窗前,手中緊握著太姥爺留下的那枚舊懷表。表蓋內側,“星辰為證”四個字在燈光映照下,泛著沉靜的光澤。
她抬眼望向遠處的發射架——
銀白色的“巡天者”在強光照射下,猶如一柄靜默指天的長劍。
唯有“曙光一號”動力艙外覆蓋的那層引力感應膜,在風中輕微震顫,仿佛呼吸。
就在這時,通訊器中突然傳來材料組急促的彙報:
“蘇少校,引力感應膜超導參數出現波動!模擬火星引力場測試中,響應延遲超出標準0.02秒!”
蘇婉寧心頭一緊。
0.02秒,在地麵上或許微不足道,可一旦進入深空,這點誤差足以讓探測器偏離軌道數百公裡。
她沒有遲疑,立即帶人趕赴材料實驗室。實驗報告攤在桌上,一行結論清晰刺眼:
感應膜在極端低溫下,分子結構出現局部紊亂。
崔教授沉穩的聲音從身後響起,手裡揚著一份紙頁泛黃的實驗記錄。
“試試液氮二次校準。”
他走近說道。
“在極端低溫下,材料分子結構反而更趨於穩定。我們把校準溫度再調低五度看看。”
實驗室裡立刻動了起來。
液氮罐閥門被小心旋開,白色冷霧“嗤”地湧出,繚繞在感應膜周圍,凝結成細密的霜。
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盯著溫度顯示屏。當數字最終定格在零下273.12攝氏度時,監測屏幕上那個刺眼的延遲數值,終於輕輕一跳,穩穩回落到了綠色標準區間之內。
材料組的危機剛剛解除,軌道計算組又傳來了緊急消息:
“蘇少校,小行星帶邊緣監測到新生成的碎片群,原先規劃的28小時穿行路線存在風險,必須重新計算。”
蘇婉寧快步走到星圖前,屏幕上密集的軌跡線交錯重疊,宛如一團亂麻。
她凝神看了片刻,忽然眼神一亮——
“啟用ai動力調節係統的自主規避模塊!”
她轉向算法組負責人。
“修改核心參數,授予係統在遭遇突發碎片時自主調整引力感應的權限,實現推力方向的實時優化。”
整個算法組連夜投入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