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觀眾湧了進來。
起初是試探性的腳步,學生們好奇地打量著這個由純白展板和冰冷屏幕構成的空間,像是在探索一個未知的藝術館。
但很快,竊竊私語被一種沉重的寂靜所取代。
正對著入口的巨幅屏幕上,一根刺眼的紅色數據柱狀圖拔地而起,旁邊標注著一行冰冷的文字:“一條‘林楓罵人’視頻,37萬點讚,星火傳媒獲利1.2萬元。”
數字是抽象的,但當它與一個熟悉的名字並列時,便產生了令人窒息的具象衝擊。
人群沉默了,那些曾經在視頻下敲下“解氣”“罵得好”的學生,此刻隻覺得臉頰發燙。
他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情緒的宣泄,都被精確地量化成了商業流水線上冷冰冰的收益。
原來,他們的憤怒是有價格的。
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音響循環播放著一段錄音,聲音不大,卻像鉤子一樣攫住了路過者的腳步。
那是一個年輕男人的聲音,帶著一絲玩世不恭的冷笑:“真實不重要,對立才值錢。他們隻需要一個靶子,一群自以為正義的弓箭手,我們負責賣箭就行。”
沒人知道說話者是誰,但這番話像病毒一樣鑽進每個人的耳朵裡,讓剛剛被數據震撼的心再次下沉。
突然,一陣小小的騷動在“情緒定價區”展板前響起。
一個戴眼鏡的男生將自己的手機貼上了感應區,展板屏幕上立刻彈出了一個短視頻的播放界麵,標題赫然是《404宿舍之戰:高情商的人從不當麵撕破臉》。
男生的臉色瞬間變得煞白,他驚恐地指著屏幕,聲音都有些變調:“這……這是我昨天晚上搜了‘室友吵架怎麼解決’之後,平台給我推的第一個視頻!”
周圍的人探過頭,隻見視頻內容正是兩個演員誇張地扮演著一個和事佬和一個暴躁狂,用極具煽動性的語言製造對立。
而視頻的發布者,正是星火傳媒旗下的一個矩陣小號。
人群中發出一陣倒吸冷氣的聲音。
原來那看不見的算法,早已為他們的每一次情緒波動都準備好了劇本和商品。
最讓人心碎的一幕發生在“情緒捕捉牆”前。
這是陳默連夜趕工設計的互動裝置,觀眾可以匿名輸入近期最讓自己憤怒的一件事,係統後台會通過關鍵詞,在大數據模型中進行語義匹配,尋找是否有同類型的營銷話術在背後推波助瀾。
一個穿著白色連衣裙的女生,猶豫了很久,才在輸入框裡敲下了“蘇晚晴被林楓pua”。
她曾是“守護蘇晚晴”小分隊最積極的成員之一,為蘇晚晴寫過小作文,和“林楓的粉絲”在評論區對罵過幾百樓。
她堅信自己是在為正義發聲,是在拯救一個被控製的女孩。
當她按下回車鍵,巨大的屏幕上,數據流飛速閃過,最終定格。
屏幕中央跳出一行大字:“檢測到23個高度相似的話術模板。”
緊接著,23條文案像瀑布一樣羅列出來,從“姐妹們快跑!這種控製欲強的男人太可怕了!”到“深度解析:林楓眼神裡的輕蔑與蘇晚晴的怯懦”,每一條都精準地踩在她曾經的憤怒點上。
而這些文案的來源,無一例外,全部指向星火傳媒控製的數十個不同領域的營銷號。
屏幕最下方,一行冰冷的總結陳詞,像一把尖刀插進了她的心臟:“您所投入的97的情感,與事件本身無關,而是被以上模板引導的結果。”
女生呆呆地看著屏幕,仿佛全身的力氣都被抽空了。
她慢慢地蹲下身,將臉埋在膝蓋裡,肩膀開始無法抑製地聳動,壓抑的哭聲從臂彎中傳出。
“原來……原來我不是在關心她,”她哽咽著,像在對自己,也像在對這個荒誕的世界發問,“我隻是……在給他們刷kpi……”
一隻手輕輕拍了拍她的後背,遞過來一張紙巾。
女生抬起頭,淚眼婆娑中,看到了一張熟悉而溫柔的臉。
是蘇晚晴。
蘇晚晴什麼也沒說,隻是靜靜地陪她蹲了一會兒。
然後,她站起身,從旁邊拿起一支記號筆,在潔白的牆壁空白處,一筆一劃,用力寫下了一行字。
“我的情緒,我自己定義。”
人群外圍,一個戴著鴨舌帽和口罩的男人將這一切儘收眼底。
阿ken的手心已經開始冒汗。
他偽裝成普通的參觀者潛入展廳,本想看看這群學生究竟搞了什麼名堂,卻沒想到,這裡不是一個展覽,而是一個審判庭。
他的目光掃過一個互動遊戲區,屏幕上赫然寫著“摔跤計劃——你的點擊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