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科技園區的風帶著一絲涼意,吹動著臨時支點上那麵印著“夜歸守護計劃”的簡陋旗幟。
刺耳的刹車聲打破了寧靜,一輛印有“城市管理”字樣的執法車停在了路邊,車門打開,走下兩個身穿製服、表情嚴肅的男人。
為首的那個中年男人眼神銳利,掃過林楓他們臨時搭建的桌椅和設備,語氣裡沒有絲毫溫度:“誰讓你們在這裡設點的?批文拿出來看看。”
空氣瞬間凝固。
張野下意識地想上前理論,被林楓伸手攔住。
他知道,這種衝突一旦升級,他們今天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同誌,我們不是擺攤,”林楓儘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和,“我們是公益項目,為夜歸的年輕人提供一些幫助。”
“公益項目?”對方冷笑一聲,指著桌上的充電寶和熱水瓶,“我看就是無證經營。沒批文,就不能在這裡亂設點,這是規矩。馬上收走,不然我們就要暫扣了。”他的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強硬。
氣氛劍拔弩張,幾個剛剛得到幫助的年輕人也圍了過來,麵露擔憂。
就在這僵持的時刻,趙子軒突然從人群後擠了出來,臉上掛著一貫的和煦微笑,手裡高高舉著一個打印了二維碼的牌子。
“兩位大哥辛苦了,誤會,都是誤會,”他一邊說,一邊熟練地走到了兩名城管麵前,“我們真不是擺攤,是受平台委托,在這裡幫他們做一個‘城市夜間公共服務滿意度’的在線調研。您看,就是這個。”
中年城管狐疑地看著他,又看了看那張簡陋的二維碼牌子。
趙子軒的笑容更燦爛了:“您也是城市公共服務的守護者,對夜間服務肯定最有發言權。要不……您掃一下,幫我們填一份?您的意見對我們很重要。”
這番話既給了台階,又把對方抬到了一個“專家”的高度。
中年城管的臉色稍緩,旁邊那個年輕些的已經掏出了手機。
嘀的一聲,屏幕上跳轉出的頁麵讓他們都愣住了——那竟然是一個設計得相當專業的問卷頁麵,標題赫然是《關於提升城市夜間公共服務水平,您有什麼建議?
》。
問題條理清晰,選項專業,完全不像臨時編造的東西。
“您認為本市是否應該適當延長地鐵末班車運營時間?”
“您對夜間網約車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打幾分?”
“您希望在深夜的公共區域增加哪些便民設施?”
中年城管皺著眉,一行行看下去,最終還是點下了幾個選項,按了提交。
他不知道,就在他提交的那一刻,遠在另一個辦公室的陳默電腦上,後台數據瞬間向上瘋跳了一下。
不僅是他,周圍被這個新奇場麵吸引的夜歸者們,也紛紛掏出手機掃碼。
一時間,數據如潮水般湧入。
看著城管隊員收起手機,臉色複雜地說了句“下不為例”後轉身離開,趙子軒悄悄對林楓比了個“ok”的手勢。
危機暫時解除,但他們都明白,這隻是權宜之計。
真正的破局點,在彆處。
此刻,陳默正盯著屏幕上不斷刷新的數據流,手指在鍵盤上快得幾乎出現殘影。
他不僅僅在收集問卷,更在利用自己編寫的爬蟲程序,瘋狂抓取著全市公開的交通數據——每一條地鐵線路的末班車時刻表、各大網約車平台發布的夜間熱力圖、二十四小時便利店的地理分布……所有這些冰冷的數據,在他的整合下,漸漸勾勒出這座城市深夜裡一張無形的、充滿焦慮與需求的脈絡圖。
兩天後,一份名為《城市夜間流動性與安全保障白皮書》的深度報告被他整理了出來。
沒有署名,沒有注明來源,隻有詳實的數據和冷靜的分析。
他通過一個加密渠道,將這份文件發送到了市交通委員會一位以銳意改革著稱的匿名委員的私人郵箱裡。
這步棋走得極其冒險,像是在深夜裡投出的一枚石子,不知道會激起怎樣的漣漪,甚至可能什麼都不會發生。
然而,三天後,市政府的官方公眾號上,一篇名為《關於優化青年職工夜間出行保障的初步設想》的推文悄然發布。
文中提及,市相關部門近期通過“多渠道數據”注意到青年群體的夜間出行難題,並計劃啟動專項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