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有多做解釋,隻是讓學生們輪流朗讀。
當一個十四歲的男孩用略帶哽咽的聲音讀出那句“媽媽,我今天站起來了”時,教室裡響起了壓抑不住的啜泣聲。
這位老師用手機拍下了孩子們淚光閃爍的臉龐,沉默地將這段視頻上傳到了學校的公眾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夜之間,轉發破十萬。
星星之火,從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開始燎原。
數字世界的攻防則更為凶險。
陳默的後台警報係統開始瘋狂閃爍。
他發現,一場由ai驅動的輿論攻擊已經全麵展開。
無數偽裝成普通網民的賬號,正在各大平台批量生成內容相似的“反聯署”帖文,用看似理性的口吻質疑“簽名的真實性”、“故事的煽情性”,甚至捏造出“受助家庭反目”的假新聞。
“他們想用垃圾數據把我們淹死。”陳默喃喃自語,手指在鍵盤上化作一片殘影。
他沒有去逐條刪帖或辟謠,那是最低效的戰術。
他啟動了早已埋設在係統深處的“反哺協議”。
這是一個精妙的防禦反擊機製:每當係統通過語義分析和行為模式識彆到一條偽造的負麵輿情,它不會刪除,而是會自動追蹤發布該信息的賬號,並根據該賬號的日常瀏覽習慣和興趣標簽,將一條真實的、與之主題相關的“呼吸之間”證言,精準推送到他常看的內容區。
一個喜歡看美食視頻的賬號會刷到受助孩子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飯的視頻;一個關注法律的賬號會看到家屬們手持物資單據的清晰照片。
同時,他將老吳他們一張張分揀出來的紙質信件,全部進行了高精度掃描,並按照信件上標注的日期,生成了一條名為“沉默之聲”的交互式時間線,嵌入了“信號站2.0”的首頁輪播圖中。
時間線的第一張圖片,是一封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手寫倡議書,字跡已經泛黃,內容是幾個村民號召大家集資在村口挖一口井。
而時間線的最後一張,則是小蘭那幅蠟筆畫的高清複印件。
“他們想用數據淹沒我們,”陳默對著屏幕冷笑,“我們就用曆史提醒他們,中國人從來不怕自己動手解決自己的問題。”
深夜十一點,林楓的手機屏幕突然亮起,是一條加密私信,來自他意想不到的人——市教育局的林主任。
信息很短,隻有一句話:“領導們開會了,核心精神是‘不能讓一群孩子成為政治籌碼’。”
林楓盯著這句話,看了足足五分鐘。
每一個字他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他一直未能勘破的迷局。
他終於明白了,對方害怕的,從來都不是他們“違規”,而是他們所展現出的這種強大的民間動員力和凝聚力。
他們提供的證據再多,邏輯再嚴密,也無法打消這種根本性的“擔憂”。
證明自己“無罪”是沒有用的,因為對方在意的根本就不是“罪”。
一陣通透的寒意從腳底升起,隨即又被一股更猛烈的熱流所取代。
他猛地抓起手機,撥通了張野的電話。
“阿野,準備第二輪。”他的聲音冷靜而決絕。
電話那頭的張野愣了一下:“第二輪?什麼?證據還不夠嗎?”
“不是交證據,”林楓的目光穿透了窗外的夜色,仿佛看到了黎明,“是請他們來,‘驗收成果’。”
掛掉電話,他打開電腦,雙手懸在鍵盤上空,深吸了一口氣。
然後,他一字一字地敲下了郵件的標題:《關於“呼吸之間”民間互助項目成效的評估邀請函》。
收件人一欄,他依次填上了:市信訪辦、市民政局、市殘疾人聯合會、市教育局……
正文裡,他寫道:“我們願開放自成立以來的全部財務台賬、接受任何具備資質的第三方審計、並向全社會公示每一筆善款的詳細流向——我們隻求貴單位能派出一位工作人員,親身去看看,看看雲南大山裡那間燭光照亮的教室,看看那些重新站起來的孩子。”
郵件寫到最後,他的手指停了下來。
屏幕的光映著他堅毅的臉龐,光標在文檔的末尾安靜地閃爍著,像一個蓄勢待發的問號。
窗外,城市的喧囂漸漸沉寂,隻有這間屋子裡的燈火,和一顆不再迷茫的心,依舊明亮。
喜歡我的室友全是臥龍鳳雛請大家收藏:()我的室友全是臥龍鳳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