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評估組的公告如同一道冰冷的驚雷,在午夜時分炸響。
次日上午九點,青禾孤兒院關停聽證會。
這封措辭官方的郵件,不僅宣告了那群孩子的命運即將被公開審判,更像是一封直接遞到林楓臉上的戰書。
他們選擇在輿論還未發酵的黎明前,用最權威、最不容置喙的方式,快刀斬亂麻。
空氣仿佛凝固了。
團隊的所有人都擠在陳默那間堆滿服務器的出租屋裡,沉默得能聽見散熱風扇的嗡鳴。
“他們這是要徹底堵死我們的路。”張野一拳砸在桌上,震得鍵盤嗡嗡作響,“等到聽證會結束,一切塵埃落定,我們再做什麼都晚了。”
林楓的目光死死釘在屏幕上“聽證會”三個字上,大腦飛速運轉。
對方的意圖很明顯:利用官方程序,將“係統評分”這一行為合法化、公開化,一旦通過,青禾的關停就成了板上釘釘的“合理優化”,而不是一次冰冷的淘汰。
他們必須搶在明天九點之前,把話語權從仁濟手裡奪回來。
“子軒,”林楓的聲音打破了死寂,冷靜得可怕,“你的視頻,現在就發。”
趙子軒猛地抬頭,
“沒有黃金時間了,”林楓斬釘截鐵,“他們的聽證會,就是我們的倒計時。我們沒有時間按部就班,必須在他們開口之前,讓所有人先聽到孩子的哭聲。”
趙子軒不再遲疑,深吸一口氣,手指在鍵盤上敲下指令。
幾秒鐘後,《被刪除的孩子》第一集,在數十個社交平台同步上線。
視頻的開篇異常安靜,鏡頭緩緩推近,一個瘦弱的男孩蜷縮在輪椅裡,他就是小星。
畫麵上,一行冰冷的係統評語浮現,緊接著,經過ai技術處理的聲音,用一種毫無波瀾的語調,將評語念了出來:“目標編號73,情緒表達缺失,社交互動能力低於閾值,未來社會貢獻率預估為零。綜合評定:建議分流。”
這聲音,正是仁濟評估係統宣傳片裡那個標榜著“客觀公正”的ai播報員的聲音。
緊接著,鏡頭猛然一轉,對準了小星那雙因為肌肉萎縮而扭曲的腳。
他用儘全身力氣,腳趾在特製的鍵盤上,一下,又一下,極其艱難地敲擊著。
屏幕上,五個血紅色的字,一個一個地蹦出:我不想消失。
那每一個字,都像是用儘生命最後的力氣,從骨頭縫裡擠出來的哀嚎。
視頻的最後,畫麵暗下,隻剩下趙子軒壓抑著顫抖的畫外音:“係統說他沒有未來,可他還想喊一聲媽媽。”
視頻像一顆深水炸彈,在深夜的互聯網上轟然引爆。
與此同時,陳默已經將最後一行代碼敲下。
他拔掉網線,一台完全離線的投影係統搭建完成。
數據庫裡,是137名曾被係統評分為“不合格”的孩子照片,每一張笑臉背後,都鏈接著一段用隱藏攝像頭拍下的,最真實的生活片段。
他們吃飯、唱歌、畫畫,笨拙地給護工阿姨捶背。
這些瑣碎的、不被量化的日常,是他們存在過的唯一證明。
“設備和備用發電機都好了。”張野扛起沉重的投影儀,看向林楓,“老規矩?”
林楓點頭,抓起一件外套:“我負責引開後門的保安,給你爭取十五分鐘。”
青禾孤兒院的後巷,黑暗而潮濕。
林楓故意弄出了巨大的響動,成功引走了巡邏的保安。
張野趁機扛著設備,像一隻靈貓,迅速翻過圍牆,在斑駁的外牆上找到了最佳的投影位置。
當發電機低沉的轟鳴聲響起,第一束光刺破黑暗,精準地打在了孤兒院那麵飽經風霜的牆壁上時,整個世界仿佛都安靜了。
小星那張放大了十倍的笑臉,清晰地出現在牆上。
照片裡的他,正被護工李蘭抱著,努力地想去夠一個氣球。
那笑容純粹得沒有一絲雜質。
正在房間裡陪著小星的李蘭最先聽到了屋外的動靜,她推著輪椅來到窗邊,瞬間呆住了。
牆上,一個又一個孩子的笑臉,如同一部無聲的電影,緩緩流淌。
那些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麵孔,此刻正被光芒照亮,仿佛在向這個世界宣告他們的存在。
輪椅上的小星,也看到了牆上那個大大的自己。
他的喉嚨裡發出一陣嗬嗬的聲響,渾濁的眼睛裡第一次爆發出如此明亮的光彩。
突然,他用儘了全身的力氣,開始瘋狂地拍打輪椅的扶手,口中斷斷續續地,發出誰也聽不懂,卻又無比清晰的音節:“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