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台數據如潮水般瘋漲,兩千萬的播放量像一柄燒得通紅的鐵錘,終於砸開了教育局緊閉的大門。
一紙通告,措辭嚴謹,宣布即日起暫停“少年觀察員”在青州市的試點工作,並成立專項小組進行“深度調研”。
趙子軒興奮地一拳砸在桌上,震得杯裡的水都漾了出來:“贏了!林楓,我們贏了!”
勝利的喜悅短暫得如同夏日驟雨。
林楓的目光沒有離開屏幕,他反複放大著一張王姐上傳的後台照片,那是她送小慧去上學時拍的,為了證明孩子已經恢複正常生活。
照片裡,小慧背著書包的側影,陽光勾勒出女孩纖細的輪廓,看似溫馨平常。
但林楓的瞳孔驟然收縮,他指著屏幕一角:“你們看這裡。”
在小慧書包的側袋網兜裡,半截卡片頑固地探出頭來,邊緣因反複摩挲而卷起。
儘管模糊,但上麵印刷的“守望聯盟”四個字和獨特的徽章標誌,依然清晰可辨。
林楓用圖像處理軟件將局部銳化,一行被折疊了一半的字跡顯現出來:“本周目標:發現1項家庭隱患,兌換‘文明之星’……”
趙子軒的笑容僵在臉上,那股勝利的暖流瞬間被冰冷的現實澆熄。
製度的閘門落下了,可被它驅動著旋轉的人心齒輪,依然帶著巨大的慣性,碾壓著本應無憂的童年。
不等他們從這股寒意中回過神,趙子軒的手機響了,是之前聯係過的那位心理老師,聲音焦急又憤怒:“子軒,你們快看學校的德育新動態!他們……他們簡直瘋了!”
心理老師發來一個鏈接,點開是青州實驗小學的校園內網通知。
通知上說,為了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德育課將新增“誠信案例分析”環節。
而作為首個教學案例播放的,正是他們費儘心血製作的《孩子不是探頭》視頻——經過重新剪輯,隱去了所有對“少年觀察員”製度的質疑,隻留下小慧“勇敢”舉報母親私藏零食的片段,配以激昂的音樂和旁白,將其塑造成一個“大義滅親、揭露家庭不正之風”的正麵典型。
“我們曝光黑暗,他們卻拿去當燈塔?”趙子軒氣得渾身發抖,抓起桌上的鼠標狠狠砸在牆上,鼠標外殼碎裂,發出一聲哀鳴。
“冷靜點。”林楓的聲音不大,卻像一顆定心丸,讓狂躁的空氣瞬間凝固。
他的臉上沒有憤怒,隻有一種近乎冷酷的平靜,“既然他們要開課,那就讓我們也走進這間課堂。”
他的手指在筆記本電腦上快速敲擊,屏幕上彈出一個pdf文件——青州大學社會實踐學分認定表。
他熟練地找到表格中段,用鼠標的光標,重重地勾選了一項:“社區青少年心理乾預項目”。
一場無聲的戰爭,在四個年輕人之間迅速達成共識。
分工明確,行動高效。
張野拿起手機,開始聯絡之前在市集裡采訪過的幾位深受“舉報”困擾的家長。
他的聲音沉穩有力:“各位叔叔阿姨,學校要開家長開放日了,我想邀請你們……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陪審團’,去聽一堂特殊的課。”
與此同時,陳默的雙手在鍵盤上化作幻影。
他沒有去攻擊學校的係統,那太粗暴也太容易被發現。
他用一個通宵的時間,參照“守望聯盟”的官方風格,偽造了一套全新的“教學課件”。
這套課件表麵上與原版無異,卻在核心部分植入了一個“真實案例對比”模塊。
同一個孩子的行為,比如“幫媽媽藏起了忘記吃的藥”,被標注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被舉報”——孩子獲得徽章,媽媽因“健康隱患”被通報批評;“被理解”——孩子提醒媽媽吃藥,家庭關係更親密。
他將這個精心製作的“特洛伊木馬”壓縮打包,偽裝成街道辦下發的補充教學資源,悄無聲息地混入了學校的電子資源共享包。
而趙子軒,則成了那個站在風暴中心的人。
他以“青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專業優秀學生”的身份,正式向實驗小學提交了一份“校外輔導員”入校申請。
他附上的教案,標題極具挑釁性——《你看到的,就是真相嗎?
》
家長開放日當天,陽光明媚。
趙子軒站在五年級三班的講台上,身後是多媒體白板,但他沒有打開它。
他隻是從一個布袋裡,拎出了一隻半舊的布偶熊,熊的身上穿著一套可笑的藍色小警服。
“同學們,認識它嗎?”
台下立刻有孩子興奮地喊道:“認識!是‘小警長’!”
“對,它叫小警長,是‘少年觀察員’培訓課上的吉祥物,是我們的好夥伴。”趙子c軒的聲音溫和,帶著一種奇特的感染力。
他舉著布偶熊,緩緩拉開了它肚子上的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