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逍遙自在的生活就此結束。
被張童生安排在秦富貴後麵的位置。
上了學才知道,自己的弟弟王遠到底有多聰明,從來沒有被打過手心,自從他上學之後經常兩三天打一次手心,早就已經習慣了。
有王遠在一旁作比較,兩人彼此差距過大,王安可謂是過得苦不堪言,雖然是哥哥,但是比不上弟弟。
幸好他心大,把彆人的閒話放在一邊,記不到心裡麵去。
並沒有產生嫉妒心理,還經常引以為豪,對外就說這是他們老王家的人,他的弟弟是個厲害的人。
六月一日。
王安已經學完基礎的書籍,正式學習四書中的《大學》。
難度比之前以往的千學文提升好幾個難度,裡麵的語言晦澀難懂。
縱使在空間裡麵勤能補拙,速度也是慢了下來。
王遠到底智商普通,比不上真正的神童,幸好這三年,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雖然心裡麵失落,行動上穩紮穩打,日複一日,時間上的積累,量變產生質變。
係統說過有三次提升智力的機會。
其中一條,也是目前最簡單的,考中秀才或者舉人,進士中的第一名就能提升智力十點。
他必須要考取秀才的頭榜,這是最容易的一條了,考取舉人頭榜乃至狀元更是希望渺茫。
學堂十天休一天,王遠沒有這個機會,每到休沐的時候,張童生對王遠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痛並快樂著。
這個時候,張童生的兒子們會回來陪同父母一起吃飯,王遠和他們漸漸熟悉起來。
認識了張童生的大孫子,張信定,七歲,一臉威嚴的模樣,一板一正,像個小夫子,和張童生的姿勢很像。
在縣城的一所私塾學習,和考取童生的王文昌是同一家私塾,是一位老秀才教學。
縣城最大的一所私塾,總共出過八位童生,一位秀才。
聽張信定說,收取學生極為嚴格,在縣城進入這個私塾是極為困難的。
名額炙手可熱,相當於臨安縣的清華北大。
王文昌的弟弟王文盛都被刷了下來,最後就在縣城另一家私塾上學。
王遠經常和張信定切磋知識,你提問上一句,我回答下一句,解釋其中的意思。
雖然王遠經常贏,但是張信定也非常厲害,反應機敏。
才將將七歲,就已經將四五本書記在心裡,裡麵的意思更是背的滾瓜爛熟,比王遠多一樣優勢,他現在已經在練字。
在王遠看來,寫的比較大,但是字跡清晰,放在現代也是一位神童。
聽他說,他們私塾比他厲害的人物還有好幾位,他隻是裡麵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學生罷了。
聽得王遠是暗自咂舌,能科舉的沒有一個人是簡單的,古人不可小噓。
張信定也很崩潰,聽他父親張德說,爺爺的學堂裡麵收了一位神童,才學習一個月就已經把彆人半年學完的知識超越。
父親經常在家裡麵誇讚這個神童,聽得他非常好奇,他是不相信有這麼個人,定是他爺爺他父親吹牛。
跟著張德回家一趟,他要親自會會這麼個神童。
經過一天的接觸與切磋,他不得不相信,內心錯愕,自信心被打擊的一點不剩。
父親果然沒誇錯,是他小瞧了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