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在腦海中成型,但執行需要絕對的謹慎與精準的時機。
餘年沒有立刻行動。他像往常一樣工作、加班,甚至對那份“問題資產清單”也表現出公事公辦的態度,在內部係統裡提交了一份簡短的疑問,指出清單中混入了少數幾家與阿爾法科技似乎並無直接關聯的實體,請求carification澄清)。
這份詢問寫得中規中矩,完全符合一個嚴謹律師的做法。他預料到徐文淵不會有實質回應,果然,徐文淵的回複很快下來,語氣輕鬆:“收到,應是對方法務提供基礎資料時的小疏漏,已溝通確認,該部分信息可忽略。辛苦了。”
“可忽略”。
這三個字坐實了徐文淵知情,並且意圖掩蓋。
周末,餘年沒有待在公寓。他帶著個人筆記本電腦和一部使用非實名物聯網卡的個人移動ifi設備,驅車來到市郊一個大型公園。他選擇在遊客稀疏的露天休息區坐下,利用移動熱點連接網絡。相較於任何公共ifi,這種方式能最大程度避免在固定節點被監控的風險。
他通過多層加密和匿名跳板,接入了一個需要特殊邀請碼才能訪問的、非公開的國際金融監管信息共享論壇。這個論壇成員複雜,包括調查記者、邊緣金融從業者、少數對特定領域感興趣的學者以及……匿名監管人員。信息真偽混雜,但有時能挖到官方渠道難以獲取的碎片。
他沒有直接拋出那份清單,那太愚蠢。他注冊了一個全新的、無法追蹤的臨時賬號,以匿名者的身份,用極其技術性的語言,發布了一條看似探討性的帖子:
【探討】關於跨境並購中,特定離岸實體如注冊於維京群島,地址:xxxxx)作為潛在“非關聯”資產混入儘職調查清單的觀察。請教各位,此類情況除常規解釋如信息疏漏)外,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例如,試探性投放、利益輸送通道標記,或僅是單純的噪音乾擾?附:該地址實體曾於[提及去年那起調查案,但不點明]中略有痕跡。
他沒有提及阿爾法科技,更沒有提長風集團和世誠律所。他將問題包裝成一個純粹的技術探討,指向的僅僅是那個特定的空殼公司地址及其過往的敏感關聯。
這是“投石問路”。他扔出的不是炸彈,而是一顆小石子,想看看能驚起什麼。
帖子發出後,如同石沉大海。這種專業性強且敏感的話題,在浩瀚的信息流中並未立刻引起廣泛關注。餘年並不急躁,他清楚這種地方的反應模式。
他關閉網頁,清除掉所有本地和瀏覽器記錄,斷開了移動熱點,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接下來的兩天,風平浪靜。律所裡,徐文淵似乎忙於推進項目的其他環節,對餘年的“關注”似乎沒有進一步升級。那份被詢問過的資產清單,也如同從未存在過一般,再無人提起。
然而,在第三天下午,餘年正在審閱一份合同時,他的加密通訊設備輕微震動了一下。是蘇晴。
信息異常簡短,卻帶著一絲急促:
「你最近是不是做了什麼?我通過之前做離岸公司報道時建立的第三方信息渠道,聽到風聲,有匿名者在針對性打探‘維京群島xx地址’和‘資產清單’的關聯,問詢方式很專業,不像是普通好奇。風向有點不對,小心。」
餘年看著這條信息,瞳孔微縮。
他投下的那顆石子,果然驚動了水麵下的生物!而且,蘇晴憑借她過去積累的專業信息網絡,精準捕捉到了這一絲漣漪!這說明他觸碰到的這根線,連接著的網絡比他想象的更敏感,任何細微的擾動都會被特定圈子感知!
幾乎在同一時間,他的律所工作郵箱收到了一封新郵件。發件人是一個陌生的、由隨機字母組成的地址。
郵件沒有標題,正文隻有一行字,是用英文寫的:
“curiosityisadangerouspanion.”
好奇心是危險的夥伴。)
沒有落款,沒有威脅,隻有一句冰冷的警告。
餘年坐在電腦前,感覺一股寒意從脊椎升起。
徐文淵的反應比他預想的更快、更直接。這封匿名郵件無疑是他發出的警告,表明他已經察覺到了餘年在暗地裡的動作,並且有能力追蹤到與他相關的、極其隱秘的信息流動。
“投石問路”的目的達到了——他確認了那家空殼公司的敏感性,也確認了徐文淵及其背後勢力對這類信息的監控力度。
但代價是,他徹底暴露了自己“不安分”的意圖,將自己置於更明亮的聚光燈下。
危險升級了。
然而,餘年看著那封匿名郵件和蘇晴的警告,緊張之餘,眼底卻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
害怕解決不了問題。既然已經亮劍,就沒有回頭的餘地。
對方越是緊張,越是證明他找對了方向。
他現在需要做的,是在這突如其來的風暴中穩住陣腳,並利用對方這次的反應,順藤摸瓜,找到更多的破綻。
獵手因為獵物的反擊而顯露出的一絲慌亂,往往是最好的攻擊時機。
他刪除了那封匿名郵件,清空了緩存。然後,他拿起內線電話,撥通了徐文淵的分機,語氣平靜如常:
“師兄,關於阿爾法子公司的專利許可協議,我這邊有幾個細節需要當麵跟您彙報一下,不知道您現在是否方便?”
他決定,主動靠上去。
喜歡明暗法則請大家收藏:()明暗法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