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在絕對保密的狀態下,分作明暗兩條線,如同冰層下的暗流,無聲卻迅疾地湧動。
明處,由林曉牽頭,依托社區服務中心積累的龐雜民生數據作為天然掩護,對“精準度量谘詢”及其創始人李維進行合規性排查。表麵理由是隨機抽檢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實則動用的是老周編寫的深度數據抓取程序,像梳子一樣細細梳理與李維相關的所有工商登記、稅務記錄、司法糾紛,乃至其家庭成員、社會關係、海外資產可能留下的蛛絲馬跡。
“李維這個人,像條泥鰍。”林曉盯著屏幕,揉了揉發酸的眼睛,“‘精準度量’在三年前就已注銷,他本人名下目前沒有任何活躍的商業實體。但他早期經手的項目,尤其是為天工科技和長風集團提供服務的時期,其關聯方最終都出現了複雜的海外架構,資金流向……很不清晰。”
她將一份初步梳理出的資金路徑簡圖發給餘年。線條錯綜複雜,最終指向幾個知名的離岸避風港。
“他在搭建通道。”餘年回複,“繼續挖,重點查他注銷公司前後的個人資金變動,以及他身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白手套’。”
暗處,則由蘇晴獨自負責。調查現任高官陳誌安,無異於在雷區行走,任何電子痕跡都可能引來滅頂之災。她采用了最原始也最安全的方式——線下接觸與物理檔案查閱。
她再次拜訪了那位退休的老法醫,帶去了兩瓶好酒,耐心聽著他帶著酒意和憤懣,回憶十年前的舊事,從瑣碎的細節中篩選有用的信息。她泡在市檔案館的故紙堆裡,翻閱十年前的會議紀要、政策文件,尋找陳誌安升遷路徑上每一個可能存在的、不同尋常的推力或轉折點。
與此同時,餘年坐鎮中樞,像一位棋手,同時觀望著明暗兩條戰線傳來的信息,並將其與老周從更深網絡層麵獲取的碎片進行整合。
“有一個發現,很微妙。”老周的聲音在深夜的加密通訊裡響起,“我追蹤了陳誌安近五年的公開行程和會議報道,交叉比對了李維及其已知關聯人的活動軌跡。他們有三次,出現在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片區域,時間上有重疊,但沒有任何公開記錄顯示他們有過接觸。”
“刻意回避?”餘年問。
“更像是默契的隔離。而且,這三次時間點,都對應著陳誌安主管領域內,某項對特定行業利好的政策出台前夜,以及李維相關資本的大規模異動。”
權與錢,在時空的陰影裡,完成著無聲的勾連。
“另外,”老周補充道,語氣帶著一絲疑惑,“我嘗試回溯陳誌安更早的經曆,發現他大學畢業到進入係統前的兩年,履曆是空白的。官方記載是‘待業’,但這不符合常理。”
一個位高權重者,被抹去的兩年。這裡麵,藏著什麼?
就在這時,餘年的另一條加密線路收到蘇晴發來的信息,沒有文字,隻有一張用老舊膠片相機拍攝的、有些模糊的黑白照片的翻拍圖。
照片上是幾個年輕人的合影,背景似乎是一個大學的實驗室。其中一張略帶青澀卻難掩銳氣的麵孔,正是年輕的陳誌安。而站在他身旁,摟著他肩膀、笑得一臉燦爛的另一個人……
餘年將照片放大,仔細辨認著那張因為年代久遠和像素限製而有些模糊的五官。
他的瞳孔微微一縮。
那個年輕人,眉眼之間,與他們正在追查的李維,至少有七分相似。
信息緊隨其後傳來,是蘇晴的備注:
「攝於三十年前,陳誌安大學時期。其身旁者,名為李哲,化學係天才,後於一次實驗室事故中‘意外’身亡。據查,李哲,是李維的孿生哥哥。」
孿生兄弟!
一個早已“死亡”的天才,一個活躍在陰影中的資本掮客,一位位高權重的政法官員……三十年前的同窗之誼,牽扯出跨越兩代人的隱秘關聯。
案件的縱深,被驟然拉伸到了一個令人心驚的維度。
餘年緩緩靠向椅背,窗外的城市燈火璀璨奪目。他知道,他們已經觸碰到了那巨大冰山之下,最為核心、也最為危險的凍結層。
“老周,”他沉聲下令,“重新評估李維的所有信息。重點查他與這個‘已故’哥哥李哲之間,是否存在任何未被記錄的聯係。還有,查清三十年前那場實驗室事故的所有細節。”
“明白。”
幽深的棋局上,一枚沉寂了三十年的棋子,就此被激活。
喜歡明暗法則請大家收藏:()明暗法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