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卡農”張偉的監控,如同在平靜的水麵下布下了一張無聲的網。警方很快發現,張偉的生活軌跡簡單得近乎枯燥,白天大多混跡於網吧和台球廳,晚上則回到一處租住的群租房。他的銀行賬戶在收到小卉那一萬“誠意金”後,果然在當天下午就通過at機被取現,取款人戴著帽子和口罩,身形與張偉有幾分相似,但反偵察意識很強,刻意避開了高清攝像頭。
“取款人很可能就是張偉自己,或者是他的同夥。”王警官在案情通報會上分析,“錢取出來後,鏈條就斷了。我們暫時沒有發現他將現金交給其他人的直接證據。”
線索似乎在這裡打了個結。
然而,老周那邊的進展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對“校園福利社”的廣告投放進行了深度溯源,發現那條“應急借款”廣告的最終投放方,指向一家注冊在鄰市的“創世紀網絡傳媒有限公司”。這家公司表麵業務是網絡推廣,但其注冊資本與實際業務規模嚴重不符,且公司法人代表是一個年逾七十的農村老人,明顯是掛名的“傀儡”。
“查這家公司的實際控製人,以及它的資金往來,特彆是與已知的涉案賬戶有無關聯。”餘年指示。
“已經在穿透核查。”老周回應,“這家公司的對公賬戶與張偉的個人賬戶沒有直接往來,但它定期向幾個不同的個人賬戶支付‘推廣服務費’,其中有一個賬戶的開戶人,經人臉識彆比對,與張偉在台球廳頻繁接觸的一個綽號‘黑皮的社會青年高度吻合!”
“黑皮……”王警官立刻調取了“黑皮”的資料,真名李強,有搶劫前科,是派出所的常客。“立刻將李強納入監控範圍!”
一張更大的網悄然撒開。監控重點從張偉一人,擴展到了張偉和李強兩人。
與此同時,蘇晴與小卉的溝通也在持續。在得知警方已經鎖定關鍵人物後,小卉的勇氣似乎增加了一些。她向蘇晴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當初那個“客服”在誘導她借款時,曾“無意”中透露,他們公司“業務”很好,像她這樣的“客戶”很多,還暗示如果她能介紹“新客戶”,可以減免部分利息。
“他們這是在發展下線!”林曉敏銳地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個金字塔式的傳銷架構結合了套路貸和敲詐勒索!”
“問問小卉,她是否認識其他可能也陷入其中的同學?或者,她是否被拉進過什麼特殊的群組?”餘年立刻追問。
蘇晴小心翼翼地詢問,小卉回憶了很久,才不確定地回複:「好像……好像有一次那個客服把我拉進過一個臨時群聊,裡麵有好幾個人,客服在裡麵發一些‘成功放款’的截圖,鼓勵大家‘互相幫助’,但沒幾分鐘就把群解散了。裡麵的人我都不認識,昵稱也很亂。」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線索!說明對方有一個潛在的受害者群體,並且在進行社群化的管理和洗腦。
“老周,嘗試恢複小卉微信上那個已解散的臨時群聊信息,哪怕隻能恢複部分成員昵稱或零碎信息也好!警方那邊,請技術部門協助,看能否從微信服務器層麵找到這個群組的殘留數據。”餘年意識到,這可能是揭開整個受害者網絡的關鍵。
“難度極大,但值得一試。”老周立刻投入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案件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一個以“校園福利社”這類看似正規平台為引流入口,通過“創世紀”這類空殼公司投放誘餌廣告,由隱藏在網絡後的“客服”團隊實施套路貸和裸照威脅,再利用“卡農”張偉和李強這類底層人員進行資金歸集和線下恐嚇的結構化、鏈條化犯罪網絡。
“這個團夥組織嚴密,線上線下一體,分工明確,而且非常懂得利用法律空白和受害者心理。”王警官總結道,“我們現在掌握了張偉和李強這兩個線下環節,也掌握了‘創世紀’這個廣告投放環節,但最核心的線上‘客服’團隊和幕後老板,依然隱藏在境外服務器和層層代理之後。”
“那就從我們掌握的環節突破!”餘年目光堅定,“張偉和李強,就是撬開整個鏈條的支點。他們層次不高,反偵察能力有限,心理防線相對脆弱。建議警方選擇合適時機,對張偉和李強實施秘密抓捕,進行突擊審訊,爭取從他們口中打開缺口,找到上線!”
王警官沉吟片刻,同意了餘年的建議。“可以。我們部署一下,選擇他們再次進行現金交易或者聚會時動手,力求人贓並獲,避免打草驚蛇。”
一張針對校園貸犯罪團夥的實體大網,開始悄然收緊。目標,鎖定在了張偉和李強身上。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著收網的最佳時機。每個人都清楚,抓捕這兩個小角色隻是開始,真正的目的是順著藤蔓,摸到那個隱藏在網絡背後,肆意收割青春和尊嚴的罪惡之瓜。
林曉整理著即將用於報捕的法律文書,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緊張。她知道,真正的戰鬥,即將從虛擬空間延伸到現實的較量。而這一次,她手中的法律武器,將直麵那些真實的、散發著惡意的麵孔。
喜歡明暗法則請大家收藏:()明暗法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