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中心的成功,讓強盛集團這艘大船駛入了快車道。
樸峻熙團隊將係統的應用深化到了各個角落:
運輸路線優化、庫存水平動態調整、甚至開始分析區域消費偏好來指導產品設計。
報表上的數字日益亮眼。
一天下午,樸大勇帶著一陣風闖進了計算中心,將一張路線優化圖拍在控製台上,震得旁邊咖啡杯裡的液體都在晃蕩。
“峻熙!你這寶貝疙瘩是不是中邪了?!”
樸峻熙接過圖紙:
“大勇哥,怎麼了?這是係統根據實時運單和路況計算出的最高效方案。”
“高效?”
樸大勇的手指粗壯,幾乎要把圖紙戳破:
“它讓我把跑忠清北道三條老線的車,全抽調到慶尚南道的新線去!
那三條老線我們經營了多少年?沿途每個倉庫、每個歇腳點、甚至哪個餐館老板能賒賬,都是兄弟們用腳板踩出來的交情!
現在說扔就扔?那邊老客戶的貨延遲了怎麼辦?那些靠我們吃飯的夥計們怎麼辦?”
樸峻熙調出數據麵板,耐心解釋:
“大勇哥,你看,新線連接三個新興工業區,單趟利潤高出15,需求緊迫。
老線的貨物積壓指數不高,延遲一兩天影響有限。係統計算的是全局效率最大化……”
“狗屁全局!”
樸大勇漲紅了臉:
“效率再高,冷了兄弟們的心,這船就得翻!這鐵疙瘩懂什麼叫人情世故嗎?”
這時,李相定也聞訊趕來。他拿起圖紙仔細看了看,語氣平和但立場鮮明:
“峻熙,係統的計算邏輯我相信是沒錯的。
但企業不隻是數字,更是人。大勇的顧慮很實際。驟然變動,容易生亂。”
他轉向樸大勇,“大勇,你也彆急,新技術總有個適應過程。”
樸峻熙感到一種無力感,他試圖用數據說服,對方卻用經驗和人情抵擋。
爭論聲引來了李振宇。
他靜靜聽完雙方陳述,走到主屏幕前,目光掃過那條被標記為“低效”的老路線和旁邊係統自動標注的“潛在人際風險係數”。
作為穿越者,他太熟悉這種場景了——先進生產力與舊有生產關係的碰撞。
在他來的那個時代,ai算法優化配送路線時,同樣會遇到老快遞員的抵觸。
但沒想到,在當時的韓國,他竟能親眼目睹如此“原始”版本的數據驅動決策所引發的衝突。
他心中感慨萬分。
樸峻熙這小子,真是個天才。
僅憑著這些簡陋的設備和有限的數據,他居然無師自通地搞出了“運營效率優化”和“數據驅動決策”這一套。
這簡直是在刀耕火種的時代,點燃了工業革命的星星之火。
“大勇”
李振宇開口,聲音沉穩:
喜歡從赤貧到半島財閥請大家收藏:()從赤貧到半島財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