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嘴!”
李老漢狠狠一跺腳:
“我不管你們公司要乾啥!我就問你,你放著漢城好好的錢不賺,跑回這窮地方,搞這沒影的事,你對得起誰?
你對得起你爹媽嗎?你對得起你當年熬的那些夜,讀的那些書嗎?”
他越說越氣,猛地搶過李成柱放在地上的行李,就要往外扔:
“滾!你給我滾回漢城去!我就當沒生你這個沒出息的兒子!”
母親趕緊撲上去拉住:“他爹!你乾啥!孩子剛回來……”
“回來丟人現眼!”李老漢怒吼。
李成柱看著失控的父親和哭泣的母親,鼻子一酸,強忍著的淚水差點掉下來。
他沒想到,滿懷使命感的回歸,迎來的不是歡迎,而是最親的人如此激烈的反對。
城鄉之間巨大的認知鴻溝和期望落差,在這一刻顯露無疑。
類似的場景,在韓國無數個村莊裡,以不同的形式上演著。
在全羅北道的一個小鎮邊緣,強盛紡織廠那個年輕女工金明花,也遇到了麻煩。
她家條件稍好,是鎮上的小雜貨鋪。
她穿著先鋒隊製服回家時,母親先是驚喜,接著是疑惑。
“明花啊,你們廠不是效益很好嗎?
怎麼派你回來了?這身衣服……是乾啥的?”
金明花興奮地解釋:
“哦媽,我們強盛集團現在做大事了!接了大項目,要幫農村建設……”
她話沒說完,在裡屋聽到動靜的父親走了出來,臉色不悅。
“建設?建設什麼?讓你一個姑娘家,到處跑,去那些窮村子裡?像什麼樣子!”
父親傳統而保守:
“你在紡織廠安安穩穩做工多好!跑回來搞這些,名聲還要不要了?以後怎麼說婆家?”
金明花爭辯:“阿爸!這是公司任務,是光榮的!總統都支持的!”
“總統支持也不行!”
父親斬釘截鐵:
“姑娘家就得有姑娘家的樣子!明天就去跟你們公司說,你不乾了,回來幫家裡看店!”
在忠清南道的一個漁村,一個叫樸哲洙的強盛運輸司機,回到家時,迎接他的是鄰居和親戚們複雜的目光。
他家的木板房低矮潮濕,散發著魚腥味。
父母看到他回來,很是高興,張羅著要做飯。
但當樸哲洙說明來意,並且開始向鄰居們宣傳新村運動時,一個堂哥把他拉到一邊,低聲說:
“哲洙啊,你在漢城開大卡車,多威風,賺錢也多。
怎麼想不開回來了?幫村裡蓋房子?誰信啊?彆是你們公司搞什麼名堂,騙地的吧?”
另一個鄰居附和:
“就是,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政府發東西?哼,到時候彆讓我們出錢出力,最後啥也落不著。”
樸哲洙努力解釋公司的政策,解釋李振宇會長的願景,但懷疑的壁壘根深蒂固。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
在江原道的一個山區村莊,一個叫崔永浩的先鋒隊員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