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期間,國際社會也逐漸關注到南京大屠殺這一慘案。各國媒體紛紛報道,譴責日軍的殘暴行徑,國際輿論對日本形成了強大的壓力。
一些正義的國際友人,聽聞中國的遭遇後,紛紛伸出援手。有的組織募捐活動,為中國籌集資金和物資;有的親自來到中國,投身到抗日救援工作中。
他們帶來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和藥品,幫助救治受傷的中國軍民,用實際行動表達著對中國人民的支持與同情。
而在那黃土高坡之上,延安,這座中共的革命聖地,坐落於陝北的群山環抱之中,延河潺潺流過,滋養著這片土地。這裡溝壑縱橫,窯洞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
中共組織在得知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後,更是積極行動起來。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號召,呼籲全民族團結抗日,共禦外敵。
各地的中共黨員深入群眾,宣傳抗日思想,組織抗日救亡團體。他們走村串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老百姓講述日軍的暴行,激發大家的愛國熱情。
在中共的領導下,許多地方成立了遊擊隊,他們活躍在敵後,神出鬼沒地打擊日軍,破壞日軍的交通線和補給站,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中共組織還積極與其他抗日力量合作,共同商討抗日大計。在一次重要的抗日力量聯合會議上,中共代表說道:“日寇是我們共同的敵人,隻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們願意與各方攜手,為保衛祖國、為南京的死難同胞報仇雪恨!”這番話語,得到了各方代表的一致認同,大家紛紛表示願意緊密合作,共同抗擊日寇。
再說那宋慶齡女士,在接待外國友人後,更加堅定了喚起國際社會關注、爭取更多支持的決心。她四處奔走,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與各國駐華使節、國際組織進行溝通交流。
她詳細地向他們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慘狀,展示日軍暴行的照片和資料,希望能引起國際社會更強烈的反響。“日軍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國際準則和人類的基本道德,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她言辭懇切地說道,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在宋慶齡女士的努力下,一些國際組織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力度。有的組織派遣了醫療隊,那些醫護人員帶著人道主義的使命,不遠萬裡奔赴中國。
他們下了飛機、輪船,便馬不停蹄地向著抗日根據地和前線進發。醫療隊中,有金發碧眼的醫生,眼神裡滿是對傷者的關切與對戰爭暴行的憤慨;有年輕的護士,雖遠離家鄉,卻毫無懼色,緊握著醫藥箱,步伐匆匆。
他們深入到條件艱苦的地方,用精湛的醫術和先進的醫療設備,為受傷的軍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救助。
在臨時搭建的醫療帳篷裡,醫療器械的碰撞聲、傷者的呻吟聲和醫護人員輕聲的安慰交織在一起,那是生命與死神搏鬥的戰場,也是愛與正義傳遞的地方。
同時,宋慶齡女士還積極組織國內的婦女兒童救助工作。她成立的救助機構,好似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收留那些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兒童。
機構的房屋或許並不寬敞,但卻充滿著溫暖。孩子們穿著打著補丁卻洗得乾淨的衣服,眼中雖還有著劫後餘生的恐懼,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待。
宋慶齡女士時常來到這裡,她微笑著,眼神溫柔得如同春日的暖陽,輕輕撫摸著孩子們的頭,鼓勵他們要堅強。
她組織婦女們製作軍衣、擔架等物資,支援前線抗戰。婦女們坐在簡陋的工坊裡,手中的針線上下穿梭,每一針每一線都飽含著對前線戰士的牽掛與對日寇的憤恨。
她們一邊做著手中的活計,一邊低聲談論著一定要讓戰士們穿著暖和、用著趁手,早日把日寇趕出去。
在這艱難的時刻,整個中華民族都被日軍的暴行所激怒,團結一心,共赴國難。從川軍在皖南那山水環繞間厲兵秣馬,士兵們訓練時喊出的每一聲口號都似要衝破雲霄,讓日寇聞風喪膽;到重慶城中民眾的抗日熱情高漲,大街小巷湧動著的是同仇敵愾的決心,海報上的每一個字都像一把火,點燃著人們心中的鬥誌;從國民政府積極謀劃抗戰策略,會議室裡參謀們激烈的討論聲、地圖上被反複標注的戰略要點,都彰顯著抗戰的決心;到中共組織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延安的窯洞中傳出的每一次會議決策,都像星星之火,燃遍了廣袤的中華大地;從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援助,一艘艘載滿物資的船隻、一架架運送醫護人員的飛機,跨越重洋來到中國;到宋慶齡女士為爭取支持所做的不懈努力,她與各國人士交談時那堅定的眼神、懇切的言辭,都在向世界訴說著中國的苦難與抗爭。每一股力量都彙聚成了一股強大的洪流,向著日寇洶湧而去。
這股洪流,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仇恨與希望,恰似那不可阻擋的滔滔江水,必將衝破日寇的侵略防線,讓正義得以伸張,讓和平重回中華大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川軍如蛟龍得水般,於皖南之地迅速安營紮寨。自進駐皖南,全軍上下便沉浸在一股緊張激昂的氛圍之中,仿若一張緊繃的弓弦,隻待那箭在弦上之時。每日,晨曦尚未完全穿透皖南那如紗薄霧,川軍的練兵場已然喧鬨起來,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仿若一曲激昂的戰歌。清脆的鳥鳴聲在山間回蕩,與士兵們響亮的口號聲相互交織,似在為這保家衛國的壯舉歡呼。
士兵們整齊列隊,如同一排排挺拔的青鬆。在教官那如洪鐘般的口令下,開始了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他們背負著重物,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奮力奔跑。腳步聲、喘氣聲與口號聲,聲聲入耳,回蕩在山穀之間。“一二一,一二一!”口號聲震得山間的樹葉沙沙作響,仿佛連山林都在為他們的堅毅呐喊助威。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卻沒有一人有絲毫懈怠之意,每個人心中都燃燒著對日寇的怒火,隻為能早日奔赴前線,殺敵報國。
待體能訓練結束,便是槍械訓練環節。士兵們神情專注,眼睛緊緊盯著教官手中的槍械,猶如饑餓之人盯著麵包。教官詳細講解著槍械的構造、性能與使用方法,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敲在士兵們的心坎上。教官大聲說道:“這槍,就是你們在戰場上最可靠的夥伴,你們得像了解自己一樣了解它!”士兵們反複練習著槍械的拆解與組裝,動作從最初的生疏逐漸變得嫻熟起來。在烈日的炙烤之下,金屬槍身被曬得滾燙,可士兵們卻渾然不顧,一心隻想著能在戰場上熟練運用手中武器,給日寇以致命一擊。
拚刺訓練更是重中之重。訓練場上,士兵們兩兩一組,手持木槍,展開激烈對練。木槍碰撞之聲不絕於耳,恰似戰場上的刀槍交鋒。
而在成都新兵訓練處的拚刺訓練時,一位教官身姿矯健,神色嚴肅,大步踏入場地中央。他手中握著一把真刀,刀身寒光閃爍,映著日光,好似一道冷冽的閃電。
隻見教官微微下蹲,雙腳穩穩紮地,猶如生根的磐石,而後猛地大喝一聲:“看好了!當麵對鬼子,咱們持刀砍殺時,力要從腰腹發,借這一轉之力,將勁道貫於手臂,順勢劈出!”言罷,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著一側假想的敵人狠狠劈去,動作剛猛有力,那刀風竟隱隱作響。
緊接著,教官又側身而立,對著身旁一位新兵說道:“來,刺我。”新兵略顯緊張,挺槍刺出。教官身形一閃,輕鬆避開,同時口中說道:“鬼子的刺刀刺來,切莫慌亂。看,這般側身,借他的力,再順勢向前一靠,便能避開鋒芒。”說罷,他拉過新兵,手把手地演示,“感覺到了嗎?這避閃之間,要快如疾風,同時又要穩如泰山,找準時機反擊。”
教官又拿起一把木刀,遞給新兵,說道:“再來。你攻,我守。咱們再來體會這其中訣竅。”新兵鼓起勇氣,揮刀砍去。教官一邊巧妙躲避,一邊口中不停講解:“你這力道尚可,但出刀角度欠佳。砍殺之時,要瞅準鬼子的要害,脖頸、胸膛,皆是致命之處。同時,自己的下盤務必穩固,不然一個踉蹌,便會丟了性命。”
士兵們圍聚四周,目不轉睛地看著教官一招一式的演示與講解,紛紛點頭,心中暗自琢磨。隨後,士兵們兩兩一組,依照教官所教,認真練習起來。訓練場上,喊殺聲此起彼伏,每一次揮刀,每一次躲避,都飽含著對日寇的仇恨與對勝利的渴望。
四川成都,省府大院裡氣氛凝重得仿若能擰出水來。一份來自皖南川軍軍部的陣亡撫恤名單,沉甸甸地擺在省府官員們的麵前。一陣微風吹過,吹得名單紙張沙沙作響,仿佛是烈士們的聲聲歎息。名單上的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一位為了國家和民族英勇犧牲的川中子弟。
按照劉湘的命令,四川省財政迅速做出反應,緊急撥款30萬元。民政部門接過這沉甸甸的任務,工作人員們個個表情嚴肅,認真核對每一個信息。
一位工作人員皺著眉頭,仔細地看著名單,喃喃自語:“一定要確保準確無誤,不能讓烈士們寒心。”
他們嚴格按照陣亡名單上的士兵級彆,陸續發放撫恤金。一等兵100元,二等兵100元,上等兵120元,下士130元,中士150元,上士300元,準尉400元,少尉500元,中尉600元,上尉800元,少校1000元,中校1500元,上校2000元……每一筆撫恤金,都飽含著對烈士的敬重與哀思。
與此同時,征兵處裡人來人往,熱鬨非凡。愛國青年們懷著滿腔熱血,紛紛湧入征兵處。征兵處的工作人員應接不暇,卻個個臉上洋溢著欣慰與自豪。
一位年輕的小夥子,眼神堅定地說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要上前線,把小鬼子趕出中國!”旁邊一位工作人員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好樣的,小夥子,保家衛國就靠你們了!”征兵工作在全省範圍內緊鑼密鼓地展開,各地的報名人數不斷攀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新兵訓練處也根據當前形勢,迅速調整訓練計劃,增加了一係列短而精的實戰訓練內容。除了強化槍械使用、拆解和維修技能以及拚刺技術外,還注重培養士兵的應變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模擬實戰場景的訓練頻繁開展,讓新兵們在逼真的環境中鍛煉應對敵人突然襲擊的能力。
模擬戰場上,槍炮聲、喊殺聲交織在一起,新兵們在硝煙中迅速做出反應,聽從指揮,緊密協作。
操場上,陽光熾熱,一群新兵整齊列隊,川軍教官劉大剛站在前方,古銅色的臉上神情嚴肅。
“兄弟們!拚刺可是戰場上保命殺敵的硬本事,都給我好好學!”劉教官一聲吼,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開始講解,“先看我手上這杆槍,這就是咱的命根子!”
他手持長槍,示範起了拚刺的基本姿勢,“來,雙腳分開,比肩略寬,前腿弓,後腿繃,重心向前。”新兵們跟著他的動作,有模有樣地站好。“端槍的時候,要穩!”劉教官邊說邊將槍穩穩端在身前,“槍托抵緊肩窩,眼睛死死盯著敵人,心裡不能慌。”
“接下來,是突刺!”劉教官眼神一凜,大喝一聲“殺!”隻見他前腳往前一踏,腰部瞬間發力,帶動手臂,猛地將槍向前刺出,動作迅猛剛勁,“突刺的時候,全靠腰上使力,帶動整個手臂,一氣嗬成,就像你把全身力氣都砸到敵人身上!”他說完,走到新兵小李身旁,手把手糾正他的動作,“腳再往前一點,對咯,腰部轉起來,用腰勁,來,跟我喊,殺!”小李在教官帶動下,大喝著完成突刺。
“防左刺右!”劉教官說著,左手一格擋,腳步一轉,隨即向右突刺,“遇到敵人從左邊刺來,先防再攻,防守要快,反擊要狠,彆給敵人喘息機會。”他穿梭在新兵中間,逐個指導,新兵們動作雖略顯生澀,但都格外認真。
“拚刺的時候,要眼疾手快,有一股狠勁!戰場上你不殺他,他就殺你!”劉教官不斷強調著,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烈日下,他帶著新兵們反複練習,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誓要讓新兵們把拚刺技術刻進骨子裡。
喜歡川魂重鑄抗日風雲錄請大家收藏:()川魂重鑄抗日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