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鷂子高三”搗鼓出來的“小紅拳”,講究的就是個實戰!
掏、捶、纏、掌、勾,配上刁鑽腿法,練就了“踩腿伸進,飛步刁打”的突進本事。
清朝那會兒,在渭北一帶可火了,遍地都有門徒,拳法傳得那叫一個廣!
到今天,這套拳法還在民間口口相傳,裡頭的精妙招式被有識之士整理成冊,成了研究北方短打拳種的重要寶貝。
茂才叔叮囑黑娃:
“這拳譜你先練著,主要是強身健體長力氣,讓身子骨更活泛、更靈巧。有不懂的,隨時來找叔。”
“不過道上混,光靠拳頭可不夠看,等咱護鏢到了府城,高低給你淘換一把趁手的大刀!”
茂才叔哪知道,黑娃這身子骨,早就脫胎換骨啦!
黑娃也咂摸出來了,茂才叔可是個地地道道的渭北刀客。
刀客是清末民國時在渭北一帶混的狠角色,一手快刀耍得賊溜,行俠仗義,靠著護鏢、說和、幫拳、替人尋仇、販私鹽、做買賣討生活。
刀客的名聲在江湖上毀譽參半,可茂才叔是個有講究的人,他總念叨:“刀是死的,人是活的,心正了,刀法才正。”
倆人又扯了些村裡的閒嗑兒,不知不覺幾個時辰就溜沒了影兒。
眼看日頭偏西,黑娃起身告辭,提著陶罐,慢悠悠往東溝晃。
山路七拐八繞,夕陽給遠處的山崖鑲了道金邊,把他的影子扯得老長老長。
山風輕輕一撩,帶來絲絲涼意,黑娃的腳步卻邁得越發穩當紮實。
回到土窯洞,天都擦黑了。他摸進窯洞,點亮油燈,昏黃的光暈在土牆上蹦躂。坐到炕沿,從懷裡掏出那本拳譜。
借著昏黃的油燈光,輕輕翻開泛黃的紙頁,密密麻麻的動作要領呼啦啦湧進眼簾。
他凝神細看,一字一句地咂摸著每個動作的精髓,腦子裡那插圖小人兒也跟著活蹦亂跳。
一招一式在他心裡漸漸活泛起來,仿佛自己已經身臨其境。
心念流轉間,他不自覺地跟著比劃起來。
動作由慢到快,漸漸地,越舞越帶勁兒,帶起一陣陣“呼呼”風聲,小小的窯洞,瞬間成了他一個人的演武場!
油燈把他舞動的影子投在土牆上,那影子忽長忽短,忽收忽放,活像一頭蓄勢待發的猛虎。
他猛地刹住,閉目靜立,細細感受著體內那股氣兒怎麼流轉。
重新坐下,翻到拳譜最後一頁,心裡默念著“踩腿伸進,飛步刁打”,咂摸著這話裡的門道兒。
起身再練剛才那套動作,嘿,感覺大不一樣了!每一招都比之前更圓轉流暢,好像這拳法原本就長在他身上似的。
他心頭暗喜,明白這拳譜上的功夫開始上身了!八成是那顆大藥丸的功勞,這套拳法,他已經摸到了七八分門道。
夜深了,窯洞裡隻剩下油燈光影跳啊跳,和他反複練習的身影交織著,安靜又專注。
第二天一大早,黑娃就爬了起來,洗漱完,胡亂塞了幾口乾糧,來到窯洞前的平台。
照著記憶開始打拳,起先有點生澀,但打著打著,身子就熱絡起來,拳勢越來越順溜。每一招都凝聚著力道,動作乾脆利落,帶著“唰唰”的破風聲。
眼神越來越亮,下盤穩得像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