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拴馬樁,可是被稱作“地上兵馬俑”、“散落民間的石刻明珠”,是渭北有名的民間石雕招牌!
眼下這時期,正是它大規模製作、實際使用的鼎盛時期。
看著眼前立著的幾排拴馬樁。
他猛地一愣,曆史,可不就在自個兒眼皮子底下正在創造著嘛。
沒錯,渭北這地界兒,打古時候就有養馬牧馬的老傳統。
馬、驢、騾這些大牲口,那可是頂要緊的生產、運輸工具。
加上這兒是連接關中、陝北和中原的交通要道,官道商路縱橫交錯,車來馬往,熱鬨非凡。
商旅、官吏、鏢局人馬常打這兒過,歇個腳,停個馬,都離不開這拴馬樁。
在宅院門口立起又高又精美的拴馬樁,配上氣派的門樓、影壁、石獅子,那門臉兒,彆提多風光了!
這可不光是圖個實用,更是家族財力和地位的顯擺!
樁子越多、雕得越花哨,說明家底越厚實。
就像後世,車位越多,暗示家裡小轎車越多,當然,那些倒騰車位的二道販子不算數。
黑娃伸手撫過一排冰涼的石樁,指尖劃過那些凹凸有致的浮雕紋路,心底暗暗讚歎匠人的巧思。
雕刻手法真叫一個絕,圓雕、浮雕、線刻輪番上陣。
整體看著大刀闊斧,氣勢雄渾,可細看那些邊邊角角,又刻畫得細膩入微,剛柔並濟。
樁頭頂端,雕的多是胡人模樣:深眼窩、高鼻梁,頭戴尖頂帽或氈帽,表情一個比一個誇張,活靈活現。
他們或是咧嘴大笑,或是橫眉怒目,憨態可掬的有,麵目猙獰的也有,動感十足。
漢人形象也不少:騎馬挎刀的武士、懷抱古琴的樂師、嬉戲打鬨的孩童、慈眉善目的老者……一股子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
還有各式各樣的獅子:臥獅、子母獅,樣子威風凜凜,又透著一股子憨勁兒。
有猴子騎在獅背上的“馬上封侯”,有“獅馱寶瓶”,還有“胡人馭獅”,花樣百出。
樁頸部分刻著蓮瓣、葵花、鼓釘、博古紋這些裝飾花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棱柱形的樁身,露出地麵大約有兩米高,打磨得光滑細溜。
四十多個拴馬樁威風凜凜排開,等於給客棧配了四十個“車位”,足夠招呼往來商旅的馬匹,這排場,這實力,明明白白擺在那兒!
嘿,仁義客棧這規格,擱後世怎麼也得評個五星級酒店吧?
哈哈哈,黑娃想著想著,忍不住樂出了聲。
四天後的下午,客棧迎來了開張後的第一批貴客。
嘚嘚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塵土尚未落定,三十多輛滿載貨物的馬車,浩浩蕩蕩駛入客棧前的大場院,裹挾著一路風塵。
打頭那匹馬上,坐著個穿藍衣藍褲、頭戴涼帽、麵巾遮臉的年輕女子。
隻見她利落地翻身下馬,眉宇間那股子英氣,在關中女子中可不多見。
一下馬,她就好奇又仔細地掃視著整個院子,越看眼角的笑意越深,最後目光牢牢鎖在正房前站著的一個短衣漢子身上。
那漢子正笑吟吟地望著她,慢慢踱步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