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朝堂初鳴_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3章 朝堂初鳴(1 / 2)

寅時三刻,長安城還籠罩在深秋的寒意與黎明前的黑暗中,吳王府的中門卻已洞開。數盞燈籠在微風中搖曳,映照著門前已等候多時的車駕。

李恪身著親王常服,雖無往日那些彰顯身份的繁複配飾,但衣料挺括,顏色沉穩,自有一股不容忽視的威儀。他神色平靜,目光沉凝,在王德的攙扶下登上馬車。車廂內,他閉目養神,腦海中卻飛快地過著近日研讀的兵法以及自己對邊事的思考。今日朔望常朝,是他解除禁足後首次正式亮相於朝堂,無數雙眼睛會盯著他,或審視,或好奇,或忌憚,或……等著看笑話。

馬車碾過寂靜的坊街,抵達承天門外時,這裡已是車馬轔轔,冠蓋雲集。等候入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品級勳爵各自聚攏,低聲交談著。當李恪的馬車停下,他躬身從車廂中走出時,周遭的空氣似乎凝滯了一瞬。

無數道目光,或明或暗,齊刷刷地投射過來。有驚訝,有了然,有審視,也有毫不掩飾的冷意。

李恪恍若未覺,按照宗室親王的序列,穩步走向自己的位置。他能感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注視:太子李承乾站在宗室班首,麵色淡漠,隻在他走近時眼皮微抬,掃過一眼,便再無表示;魏王李泰則胖臉上堆起和煦的笑容,遠遠地便拱手示意,隻是那笑意並未深入眼底;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目光深邃,在他身上停留片刻,便移開視線,繼續低聲交談。

他沒有主動與任何人寒暄,隻是靜靜地站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微垂著眼瞼,如同入定的老僧,將所有的波瀾都收斂於心。

辰時一到,鐘鼓齊鳴,宮門緩緩開啟。百官整肅衣冠,按品級魚貫而入,走過漫長的龍尾道,步入那象征著大唐帝國最高權力中心的太極殿。

依舊是熟悉的沉雄與肅穆,檀香的氣息混合著舊木的味道,氤氳在巨大的空間裡。龍椅之上,李世民端坐如鐘,明黃色的袍服在透過高窗的晨光中泛著柔和的光澤,他的麵容平靜,目光如同深潭,掃過下方匍匐的臣子。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之聲,震徹殿宇。

“眾卿平身。”

朝會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各部院依次奏事,多是些日常政務的彙報與請示。李世民或準或駁,或詢或答,處理得快速而高效。李恪始終安靜地聽著,如同一個真正的“聆聽者”,不發一言。

直到,兵部尚書侯君集出列,奏報西北軍情。

“陛下,隴右道傳來軍報,吐穀渾伏允可汗近來屢屢縱兵犯我邊境,劫掠涼州、鄯州等地牲畜人口,其部族遊騎活動日益頻繁,邊鎮守軍屢次驅趕,然其去而複來,不勝其擾。伏允雖表麵上書請罪,稱是部落酋長擅自行動,實則包藏禍心,窺我虛實。長此以往,恐邊患愈熾,請陛下聖裁!”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頓時凝重了幾分。吐穀渾的問題,如同一個反複發作的疥瘡,雖不致命,卻讓人煩不勝煩。

李世民眉頭微蹙,看向侯君集:“依卿之見,該當如何?”

侯君集是沙場宿將,性格剛猛,當即朗聲道:“陛下!吐穀渾狼子野心,反複無常,非重兵征伐不足以震懾!臣請旨,發隴右及關中精兵五萬,由良將統率,深入其境,犁庭掃穴,一舉蕩平伏允,永絕後患!”

主戰派的一些將領紛紛附和,認為應當給予雷霆一擊。

然而,也有文臣提出異議。中書令溫彥博出列道:“陛下,吐穀渾地處高原,其民逐水草而居,我軍勞師遠征,補給困難,即便一時得勝,也難以長久駐守。且動用五萬大軍,耗費錢糧巨大,恐非國庫所能久支。依臣愚見,不若遣使嚴詞斥責,輔以經濟封鎖,迫其收斂,方為上策。”

主和派與主戰派各執一詞,爭論漸起。太子李承乾微微側身,似乎想說什麼,但看了看皇帝的臉色,又忍住了。魏王李泰則一副認真傾聽的模樣,小眼睛不時轉動,不知在思量什麼。

龍椅上的李世民麵無表情地聽著雙方的爭論,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扶手。顯然,這兩種策略都非完美之選,各有其弊端。

就在這時,一個清朗而略顯年輕的聲音,在宗室親王班列中響起:

“父皇,兒臣有一言,或可補充諸位大人之議。”

瞬間,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開口的,正是今日首次參與朝會的吳王李恪!

李世民的目光也投了過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探究:“講。”

李恪走出班列,躬身一禮,然後直起身,目光平靜地掃過侯君集和溫彥博,聲音清晰而穩定:

“侯尚書欲以雷霆之勢犁庭掃穴,氣魄雄渾,然確如溫中書所言,吐穀渾地勢特殊,我軍遠征,勝之易,守之難,恐陷入泥潭,空耗國力。溫中書主張遣使斥責、經濟封鎖,固然穩妥,然吐穀渾以遊牧為生,經濟封鎖效果有限,且其反複無常,斥責恐難令其真正畏服。”

他先肯定了雙方的優點,也點出了各自的不足,姿態放得很低。這讓原本有些不滿他貿然插嘴的官員,臉色稍霽。


最新小说: 戰神圖譜 瘋了吧?你管這叫58號落選秀? 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 魂穿大唐:開局便被長樂賴上了 惹我?首富我閨蜜,攝政王我義兄 大明:我是朱標他舅 1946:係統綁定,家族傳奇 巔峰神豪傳 無敵下山,先斬白月光 仙帝回歸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