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李恪監國已近一月。在這段日子裡,他夙興夜寐,勤勉政務,憑借過人的精力和日漸純熟的政治手腕,逐漸將監國初期紛繁複雜的局麵穩定下來。天策府的運作愈發高效,成為名副其實的權力核心,其令旨通行三省六部,無人敢怠慢。
這日,是大朝會之期。因皇帝依舊靜養,朝會由監國吳王李恪主持。
太極殿內,文武百官依序肅立,氣氛莊重。當李恪身著親王冕服,穩步登上禦階,轉身麵向群臣時,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自然散發,令殿中原本細微的嘈雜聲瞬間消失。
他目光平靜地掃過下方,將眾人的神色儘收眼底。有關切,有敬畏,有審視,亦有隱藏極深的忌憚。
“諸卿,今日朝會,所議何事?”李恪聲音清朗,回蕩在空曠的大殿中。
首先出列的是戶部尚書戴胄,稟報了去歲賦稅征收及今歲預算情況,並提出因去歲安西戰事及今春部分州縣旱情,國庫開支增大,需開源節流。
李恪仔細聽完,沉吟道:“開源節流,乃持國正道。然,開源不可盤剝百姓,節流不可廢弛邊防、耽誤農桑。著戶部會同工部、兵部,詳細核議,哪些開支可省,哪些用度關乎國本不可動,哪些稅源可增而不擾民,十日內拿出詳細章程,再行議決。”
他既肯定了戴胄的建議,又劃定了底線,防止有人借“節流”之名行打壓異己或損害國本之實,思路清晰,考慮周全。
接著,兵部呈報了邊鎮換防及軍械補充事宜。李恪對安西、北庭的防務尤為關注,詳細詢問了吐蕃動向、士卒士氣、糧草儲備等情況,並當場批示,優先保障安西軍需,命將作監加快一批改良後的弩機生產,儘快運往前線。
輪到吏部奏報官員考核及任免時,氣氛微微有些變化。吏部侍郎王仁表因侯君集案受牽連已調離)呈上一份名單,其中涉及幾位與關隴集團關係密切、但在考核中被評為“中下”的官員,按其以往慣例,多半會尋個由頭平調或留任。
李恪拿起名單,仔細看了一遍,並未立刻表態,而是轉向禦史大夫:“禦史台對此番考核,可有異議或補充?”
禦史大夫出列,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名單中幾位官員存在的確鑿問題,或為政平庸,或與地方豪強往來過密。
李恪聽完,目光再次落回名單,提起朱筆,在那幾位官員的名字上,毫不猶豫地畫了一個圈,批下兩個字:“罷黜。”
筆落驚風雨!
殿內頓時響起一片倒吸冷氣之聲!那幾位官員背後,可都站著關隴的勳貴世家!監國竟然如此乾脆利落,直接罷黜,連一點轉圜的餘地都不留!
幾位被點到名的官員麵如死灰,其座師故舊也臉色難看,卻無人敢在此刻出聲反對。李恪監國以來的手段和權威,已然建立。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庸碌無為,甚或結交地方,乃吏治之大忌。”李恪放下朱筆,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朝廷選官用人,當以德才為本,以政績為據,而非出身門第。此事,無需再議。”
他借此機會,再次強調了用人標準,敲打了那些還想靠著門蔭混日子的官員。
這一連串的處置,果斷、精準、有力,充分展現了李恪作為監國的決斷力和掌控力。那些原本還存有觀望或輕視心思的官員,此刻徹底收起了小心思,心中隻剩下敬畏。
朝會在一種肅穆而高效的氣氛中進行著。李恪對各項政務的處理,大多能切中要害,決策果斷,即便遇到爭議,也能引經據典,或綜合各方意見,做出相對平衡的決斷,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穩健。
退朝之後,李恪回到天策府,剛脫下繁重的冕服,王德便帶來了好消息。
“王爺,西市‘博古齋’那邊有進展了!我們安排的人,以收藏一枚罕見先秦兵符為由,成功引起了韋挺的興趣。昨日韋挺親自到店鑒賞,交談甚久,對我們的人頗為賞識,還約了後日再去品鑒幾件新到的‘好東西’。”
“哦?”李恪眼中精光一閃,“做得乾淨嗎?”
“王爺放心,我們的人身份經得起查,是江南來的富商,喜好金石,與朝中無涉。所用古玩,也都是真品,絕無破綻。”
“很好。讓他繼續接觸,取得信任,看看能否套出些關於侯君集舊事,或者……他與某些人來往的細節。”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