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方麵,蘇定方與周鈞對技術可能泄露的調查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進展緩慢,對手顯然處理得非常乾淨。而另一方麵,針對吐蕃內部進行分化的“軟刀子”計劃,卻在崔芷柔提供的“噶爾幼子”這一突破口下,有了意想不到的進展。
王德再次稟報:“王爺,安西密信。我們的人通過那名醫官,又送去了幾劑安神滋補的方子,據反饋,噶爾幼子服用後,狂躁之症略有緩和。噶爾·東讚域鬆雖仍未直接接觸我們的人,但態度已明顯軟化,默許了醫官繼續嘗試我們的方劑。而且……我們的人偶然從醫官處得知一個消息,吐蕃內部,似乎對象雄羊同)故地的貴族近期有些壓製舉動,引起了一些不滿。”
“哦?”李恪精神一振。技術泄露讓他憂心,而吐蕃內部分化的可能性則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詳細說說。”
“象雄部族曆史悠久,在鬆讚乾布統一高原前勢力龐大。如今讚普重用噶爾等新貴,對象雄舊族多有排擠,苛稅重役,其部族首領瓊波·邦色近日曾因賦稅問題與噶爾·東讚域鬆在議事時發生爭執,不歡而散。”
李恪走到吐蕃疆域圖前,目光落在象雄大致在今西藏阿裡地區)的位置。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若能暗中聯絡瓊波·邦色,挑動其與鬆讚乾布中央政權的矛盾,無疑將在吐蕃背後埋下一顆巨大的釘子。
他立刻意識到此事關係重大,操作需極其謹慎隱秘,一旦暴露,前功儘棄不說,還可能引發吐蕃的瘋狂報複。他需要最周密的計劃。
這一次,他沒有猶豫,再次提筆向崔芷柔問策。他將吐蕃內部分歧的情報詳細寫下,然後問道:“象雄舊怨,分化之機已現。然吐蕃戒備森嚴,如何接觸?如何取信?又如何確保其不會反噬?望梅影深謀。”
回信在期待中送達,篇幅較長,顯然她對此事也極為重視:
“殿下所獲情報,確為千載良機!分化吐蕃,當以此為契機。
接觸之道,首重隱秘與間接。可尋與象雄部族有舊之西域商隊,或羌塘遊牧部落為中介,傳遞消息。初次接觸,萬不可暴露大唐身份,可偽稱為受吐蕃新貴壓迫之其他部族聯盟,或域外勢力,試探其態度。
取信之策,莫過於‘投名狀’。可要求瓊波·邦色提供一些無關緊要但能驗證其身份的吐蕃內部消息,或在其與噶爾等發生衝突時,給予其些許暗中支持如提供少量物資,或散播利於他的言論)。待其有所回應,再逐步加深聯係。
至於反噬之險,確需警惕。故而,接觸之初,我方身份必須模糊,聯絡需單線,且要留有後手,一旦情況有變,可隨時切斷聯係,並嫁禍他人。最終目的,非使其立刻反叛,而是加深其與邏些之裂隙,令吐蕃內耗,無力東顧。
此事宜緩不宜急,如烹小鮮,火候至關緊要。——梅”
看著這份詳儘縝密、思慮深遠的回信,李恪仿佛能看到她在燈下蹙眉沉思、運籌帷幄的模樣。她不僅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思路,連風險控製和最終目標都考慮得清清楚楚。
“如烹小鮮,火候至關緊要……”李恪喃喃重複,深以為然。他立刻根據她的建議,草擬了給安西的指令:尋找可靠中介,以偽裝身份試探接觸瓊波·邦色,謹慎行事,長期經營。
放下筆,他望向西方,目光似乎穿越了千山萬水。與吐蕃的較量,已從明麵的刀兵相見,轉向了更複雜、更考驗智慧與耐心的暗戰。而在這場暗戰中,那縷來自長安深閨的梅香,再次為他指明了方向。
吏治整頓觸及了不少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清理冗員和查處貪墨時,雖已儘量按照崔芷柔“緩步推進”的策略,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反彈。
這日,一份由十餘名禦史聯名的奏疏送到了李恪案頭,內容並非直接反對新政,而是彈劾天策府司馬李靖推薦的那位將領)在昔日軍械采辦中“賬目不清”,影射其有貪墨之嫌。同時,市井間又開始流傳起新的謠言,說吳王重用寒門,打壓勳貴,是要效仿前隋,動搖國本。
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是對新政的反撲,試圖通過攻擊李恪的左膀右臂和製造輿論壓力,來阻撓吏治整頓的深入。
王德麵色凝重:“王爺,司馬將軍那邊……”
“本王信得過藥師李靖字)公,也信得過他推薦的人。”李恪打斷他,語氣平靜,“賬目之事,著有司會同禦史台徹查,清者自清。若真有問題,依律處置;若無問題,便是構陷,查清幕後指使,嚴懲不貸!”
“那市井謠言……”
“跳梁小醜,何足道哉。”李恪冷笑,“他們越是這樣,越說明我們做對了!傳令下去,新政按計劃推進,不得因這些宵小之舉而延緩!”
話雖如此,李恪心中亦知,這僅是開始。接下來的阻力隻會更大。他需要更加團結核心的支持者,也需要……那份獨特的慰藉與智慧。
是夜,他心緒難平,並未處理公務,而是信步來到水榭。月色如水,荷風送爽,卻難以完全驅散他心頭的凝重。他下意識地拿出那方繡梅素帕,淡淡的冷梅香似乎能寧定心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並未傳信,隻是獨自憑欄。然而,不過半個時辰,一名侍女卻悄然來到水榭,奉上一盞溫熱的安神茶。
“王爺,崔府派人送來,說夜深露重,請王爺保重身體。”
李恪微微一怔,接過茶盞。她竟似知曉他此刻心緒?是巧合,還是……她一直在關注著朝堂的風波,感知著他的壓力?
茶水溫熱,順著喉嚨滑下,帶著淡淡的藥材清香,仿佛也將她那份無聲的關切與支持,一並送入了心中。他忽然覺得,那些朝堂上的明槍暗箭,似乎也不再那麼難以麵對。
他回到書房,鋪開紙,卻未問策,隻是寫下此刻心情:
“新政遇阻,宵小吠聲。雖不足懼,然心亦煩擾。幸得梅香一縷,沁人心脾,如暗夜明燈,風雪暖炭。恪,感激不儘。”
這是一次純粹的情感傾訴。
回信很快,依舊簡潔:
“殿下肩負天下,宵小之擾,不過塵埃。心持正道,自有乾坤。妾,願為燈燭,雖光芒微渺,長伴君側。”
“願為燈燭,長伴君側……”
李恪反複咀嚼著這八個字,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暖流與力量。這已近乎是明確的誓言了。她願以她的方式,在他這條充滿荊棘的監國之路上,長久地陪伴、支持他。
這一刻,他不再是孤身一人麵對風雨。那份潛藏的情感,在這共同承擔的壓力中,愈發深沉堅定。
他將這封回信與那方素帕、那枚玉佩放在一處,視為最珍貴的寶藏
喜歡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請大家收藏:()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