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下有個靠山屯,屯子不大,攏共五六十戶人家,依山而居,靠山吃山。屯東頭住著個劉老漢和他孫子劉世儒。世儒這孩子打小聰慧,是屯裡唯一讀到高中的讀書人,奈何家境貧寒,父母早逝,高中畢業後隻得回鄉,一邊幫爺爺做些山貨買賣,一邊自學詩書。
這年深秋,世儒上山采蘑菇,不知不覺走遠了。天色漸暗,山霧四起,他迷了方向,正著急時,忽見前方有燈光閃爍。世儒循光而去,見一精致木屋,門前掛兩盞紅燈籠。一青衣女子正坐在門前石凳上讀書,見世儒來,起身笑道:“劉家小哥,怎麼到這兒來了?”
世儒驚訝:“姑娘認得我?”
女子抿嘴一笑:“靠山屯的秀才誰不認得?我叫胡三姑,住這山裡已久。天色已晚,山路難行,若不嫌棄,就在寒舍歇腳吧。”
世儒見這女子談吐文雅,不似尋常山野之人,但又不好推辭,便隨她進屋。屋內陳設雅致,書架上滿是古籍,世儒隨手翻看,竟多是失傳珍本,不由驚歎。
三姑做了幾個小菜,燙了壺酒,二人對酌閒談。世儒發現這三姑不僅通曉經史子集,對時務政見也頗有見解,許多困惑他許久的問題,經她稍加點撥,便豁然開朗。二人越聊越投機,竟徹夜長談。
天明時分,世儒告辭,三姑送他到路口:“劉兄若有閒,常來坐坐。”說罷指了回家的路。
世儒回屯後,心裡總惦記著山中那座木屋和那位博學的胡三姑。每逢得空,便尋借口上山,每次都能找到那座木屋。三姑不僅與他談詩論文,還常預測山貨行情:“今年鬆子價高,可多收些”、“明年參價必跌,莫囤貨”。世儒依言而行,果然家計日漸寬裕。
劉老漢察覺孫子常往山裡跑,心生疑惑,悄悄跟過一次,卻隻見世儒對著一棵老鬆樹自言自語,嚇得連忙回屯找李二奶奶求助。李二奶奶是屯裡看事的,一聽便道:“壞了!怕是遇上狐仙了!那胡三姑分明是長白山裡修行的狐仙,專迷讀書人!”
李二奶奶帶著劉老漢埋伏在山路口,等世儒下山時,突然衝出來,一把將狗血潑在他身上。世儒愕然:“爺爺,這是做啥?”
劉老漢哭道:“孫兒啊!你被狐妖迷了!這些日子你都是對著老樹說話,哪有什麼木屋!”
世儒不信,次日再上山,果然隻見老鬆不見屋。正彷徨間,忽聽身後輕笑,回頭見三姑站在樹下,身形卻有些虛淡。
“劉兄,既已被看破,我也不瞞你了。”三姑歎道,“我確是修行五百年的狐仙,見你心地純良,勤勉好學,故來相助。今既被你家人識破,緣分當儘。”
世儒急忙道:“三姑待我以誠,助我良多,是仙是妖,於我何妨?”
三姑搖頭:“人仙殊途,強求無益。我今將遠行,念你家境清貧,特來相告:今冬人參價將大漲,你可多收山參,開春必有大商來購。”又道,“你命中本無功名,但我已為你打點,明年科考可中,然仕途不過五品,好自為之。”
世儒還要再問,三姑已化作青煙散去,唯留一枚玉簪在地。世儒拾起玉簪,悵然若失。
回屯後,世儒依三姑之言,傾儘家財收購山參。屯裡人都笑他傻,誰知入冬後,參價果然翻了幾番。開春時,真有外地大商上門,以高價儘數收購,劉家由此暴富。
更奇的是,次年朝廷恢複科考,世儒本無心功名,卻被爺爺逼著應試。文章寫得渾渾噩噩,放榜時竟高中舉人。後被派到鄰縣為官,果然官至五品便再無升遷。
世儒為官清正,常暗中得一女子書信指點,斷案如神,當地百姓稱其“劉青天”。隻有世儒知道,那信中字跡,分明是胡三姑手筆。
十年後,世儒辭官歸鄉,途經長白山,忽遇暴雪迷路。恍惚間,見前方紅燈引路,循之而行,竟至一精致木屋前。一青衣女子笑立門前,容顏如昨。
“三姑!”世儒驚呼。
三姑微笑:“知你今日有難,特來相迎。屋內已備酒菜,可與劉兄再敘舊情。”
世儒進屋,見陳設如初,仿佛十年光陰未曾流逝。二人對坐飲酒,一如初見時分。
天明時分,世儒醒來,發現自己睡在老鬆樹下,身上積雪儘掃,懷中多了一包銀兩和一張字條:“世途艱險,善自珍重。山高水長,後會有期。”
世儒對著深山拜了三拜,回屯後重修了山神廟,每逢初一十五,必上山敬香。屯裡人說,常見一青衣女子在山神廟接受香火,眉眼慈祥,保佑一方水土。
劉家後人皆供胡仙牌位,稱“胡三太姑”,家業興旺,成為靠山屯第一大戶。而長白山的胡仙傳說,也越發神乎其神了。
有人說曾在暴風雪中見紅燈引路,有人說在山中迷路得青衣女子指點,更有獵人說曾見一青衣女子與一老者在山中對弈,那老者模樣,像極了去世多年的劉世儒...
至今,靠山屯的老人還常告誡後生:進山要恭敬,遇見青衣女子問路,切莫失了禮數,那或許是胡三姑還在考驗人心呢。
喜歡民間故事集第二季之東北仙家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集第二季之東北仙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