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六的兒子原本也跟著采參,自父親出事後,他每次進山都一無所獲。這年他成親了,新媳婦過了門,三年卻懷不上孩子。小兩口四處求醫問藥,皆不見效。
一日,馬婆婆路過張家,見了張老六的兒子,忽然把他叫到一旁,“小子,你眉間有股參怨氣,怕是祖上惹的禍事,報應在你身上了。”
年輕人這才知道父親當年做下的虧心事。他回家苦苦哀求父親,張老六終於吐露實情,老淚縱橫。
第二天,兒子帶著父親重回山坳。那墳包早已平複,雜草叢生。他們重建了參墳,立了石碑,每逢初一十五便來上香禱告。
如此過了半年,一夜,張老六的兒子夢見七個穿著紅衣的童子,抬著個嬰兒送到他媳婦懷中。第二年開春,媳婦果然生了個大胖小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孩子滿月那天,張家擺酒請客。馬婆婆也來了,她抱著嬰兒端詳片刻,忽然低聲道:“這孩子眉心有顆參痣,是那七參兄弟轉世來討債的。你們要好生待他,十八歲前莫讓他近山林,否則必有災禍。”
張家人謹記此言,對這孩兒百般嗬護,取名參兒。
參兒自幼聰明伶俐,卻體弱多病,每逢陰雨天便啼哭不止,仿佛有什麼東西在召喚他。更奇的是,他自會走路起,就常常對著空氣咿呀說話,好像有看不見的玩伴。
參兒六歲那年,張家來了個遊方道士,一見參兒便臉色大變,將張老六拉到一旁:“老人家,你這孫兒身上附著七道怨靈,若不超度,恐難活過十八歲。”
張老六知是當年冤孽,忙問道士解法。
道士掐指一算,“解鈴還須係鈴人。八月十五月圓夜,帶他去那參墳前,我自有辦法。”
中秋那夜,月明如晝。道士帶著參兒來到山坳參墳前,擺下法壇。參兒卻絲毫不怕,反而對著墳頭咯咯笑,仿佛見了老朋友。
法事進行到一半,忽然陰風大作,七個穿著紅肚兜的小人兒顯現在墳頭,手拉手圍著參兒轉圈。
道士厲聲喝道:“冤有頭債有主,何必為難一個孩子!”
其中一個小人兒尖聲道:“張老六貪心害我七兄弟百年修行,此怨不消,誓不罷休!”
參兒忽然開口,聲音卻似百歲老人:“我等本可化形登仙,卻被他毀於一旦。除非他能還我們百年道行,否則這娃娃活不過十八。”
此時,藏在樹後的張老六再也忍不住,連滾帶爬地出來,跪地磕頭:“千錯萬錯都是我老六的錯!求各位大仙放過我孫兒,我願以命相抵!”
七個小人兒相視而笑,忽然化作七道白光,鑽入參兒體內。參兒渾身一震,昏死過去。
道士歎道:“罷了罷了,這是他們最後的執念。從今往後,這七參之魂與你孫兒共生共死。好生待他,或許能因禍得福。”
自那以後,參兒忽然變得百病不生,更是聰慧過人。更奇的是,他似乎能感知地底下的參蹤,每每指引鄉人找到好參,從此靠山屯年年豐收。
張老六經此種種,終於大徹大悟,從此吃齋念佛,見人便說:“天地萬物皆有靈,貪心不足害人命啊!”
參兒十八歲那年,不但無恙,反而考中了狀元,成為靠山屯有史以來最大的官。而他眉心的那顆參痣,也悄然消失了。
隻有馬婆婆私下說,那七參兄弟是借參兒的功名,了卻了塵緣,終於得道成仙去了。而張家的故事,也在長白山下流傳開來,警示著一代代參客:采參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喜歡民間故事集第二季之東北仙家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集第二季之東北仙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