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李元嘉伏法,玄夜閣主腦覆滅,標誌著這場席卷神都、波及北疆的巨大陰謀被徹底粉碎。然而,善後事宜千頭萬緒,狄仁傑的工作遠未結束。
首先是對玄夜閣殘餘勢力的清剿。根據從忘川莊繳獲的名單和賬冊,以及韓王貼身護衛的供詞,內衛與金吾衛聯手,在接下來的數日內,於神都乃至全國各地展開了一場迅捷而隱秘的大搜捕,數百名潛伏在朝野各處的玄夜閣成員紛紛落網,這個盤根錯節、為禍多年的秘密組織被連根拔起。朝堂之上,多位與玄夜閣有牽連的官員被革職查辦,一時間風聲鶴唳,但帝國的肌體也因此清除了巨大的毒瘤。
其次是北疆戰事的善後。王孝傑雖兵敗野狐嶺,但畢竟勇武,率殘部退守檀州,穩住了陣腳。契丹叛軍雖一時得勢,但得知神都陰謀敗露、內應儘失後,攻勢也為之受挫。武則天采納狄仁傑等人的建議,並未嚴懲王孝傑,而是令其戴罪立功,同時派遣能臣乾將前往輔助,穩定軍心,重整防務。加之朝廷援軍陸續抵達,北疆戰線逐漸穩固,契丹叛亂的勢頭終被遏製,戰事轉入漫長的相持與清剿階段。
然而,最棘手、最微妙的,莫過於對太平公主的處理。
韓王李元嘉雖死,但他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關係卻成了懸案。公主府聽雨軒內藏匿玄夜閣主腦,特殊香料、仿製錦緞等物證確鑿,公主本人也曾表現出知情甚至參與跡象。但她在最後關頭主動向狄仁傑示警,雖未成功,其意圖難測。更重要的是,她是皇帝最寵愛的女兒,身份特殊。
這一日,狄仁傑奉詔入宮,單獨覲見武則天。紫宸殿內,隻有君臣二人。武則天屏退左右,鳳目凝視著狄仁傑,久久不語。殿內氣氛凝重。
“狄卿,”終於,武則天開口,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太平……與此事,究竟牽連多深?”
狄仁傑早已料到皇帝會有此問,他從容奏道:“陛下,根據現有證據,公主殿下確與韓王李元嘉有過從,其府邸被用作玄夜閣據點,殿下對此難辭其咎。然,臣觀其言行,殿下或初時受韓王蠱惑,或因對朝局有所不滿而被利用,並非陰謀主使。且在最後關頭,殿下有意吐露實情,雖遭阻撓,亦可視為悔過之心的表現。”
他頓了頓,繼續道:“韓王以複辟李唐為號,煽動宗室舊怨,其心可誅。公主殿下身為帝女,與國同休,縱有一時迷茫,亦斷不會真心附逆,自毀根基。依臣之見,殿下之過,在於失察,在於被親情或怨望蒙蔽,而非蓄意謀反。”
狄仁傑這番話,既點出了太平公主的過錯,又為其留下了回旋的餘地,將主要罪責歸咎於已死的韓王李元嘉,定性為“被利用”和“失察”,這無疑是目前最能維護皇家體麵、也最能穩定朝局的判斷。
武則天沉默良久,她何等精明,自然明白狄仁傑的良苦用心,也清楚太平在此事中絕不可能完全清白。但狄仁傑給了她一個台階,一個保住愛女、避免皇室內部劇烈動蕩的理由。
“狄卿……老成謀國,用心良苦。”武則天長歎一聲,語氣複雜,“朕知道了。太平……朕會親自管教。此事,就此了結吧。”
“陛下聖明。”狄仁傑躬身道。他知道,這已是最好的結果。政治有時需要真相,但更需要平衡。
退出紫宸殿,狄仁傑感到一陣深深的疲憊。數月來的殫精竭慮,與隱藏在最黑暗處的敵人鬥智鬥勇,如今終於塵埃落定。他走出宮門,仰望神都的天空,烏雲已然散去,陽光灑滿巍峨的宮闕。
數日後,朝廷發布詔令,公告天下:韓王李元嘉對外宣稱是潛伏多年的前朝餘孽)勾結契丹,組建邪黨“玄夜閣”,陰謀叛亂,現已伏誅。一應黨羽皆被肅清。詔令中並未提及太平公主,隻含糊地指出有“宗室不明真相者受其蒙蔽”,予以訓誡。太平公主被罰閉門思過半年,削減封邑,但其地位得以保全。
北疆方麵,朝廷增兵遣將,穩紮穩打,逐步收複失地。王孝傑戴罪立功,在後續戰鬥中表現英勇,漸漸扭轉了敗局。契丹叛亂雖未即刻平定,但其勢已衰,難成氣候。
這一日,狄府書房,狄仁傑與李元芳、曾泰圍爐而坐,總結此案。
“大人,此案牽連之廣,陰謀之深,實屬罕見。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步步為營,後果不堪設想。”曾泰由衷敬佩道。
李元芳也感慨:“誰能想到,幕後黑手竟是早已‘病故’的韓王。其隱忍之深,謀劃之遠,令人心驚。”
狄仁傑撥弄著炭火,緩緩道:“權力二字,最是蝕骨焚心。韓王執著於李唐舊夢,不惜勾結外敵,禍亂國家,最終害人害己。可悲,可歎。”他頓了頓,看向兩位得力助手,“此案雖破,然治國安邦,非破一案即可高枕無憂。朝堂之上,邊疆之外,仍有諸多隱患。我等身為臣子,唯有兢兢業業,守正辟邪,方能保社稷安寧。”
李元芳與曾泰肅然應諾。
這時,家人來報,說張柬之大人前來拜訪。狄仁傑連忙出迎。
張柬之此次前來,不僅是探望老友,更是帶來了朝廷對狄仁傑在此案中傑出功績的封賞旨意。然而,兩人在書房密談許久,更多的則是探討朝局未來、如何鞏固社稷等深遠話題。
窗外,神都漸漸恢複了往日的繁華與平靜。但狄仁傑知道,在這平靜之下,新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一生,就是不斷破解迷局、守護正義的一生。
喜歡神探狄仁傑第五部請大家收藏:()神探狄仁傑第五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