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穹基地的穹頂之下,生命維持係統的穩定嗡鳴如同新生的脈搏,修行洞天內的靈氣流轉不息。然而,對於一個旨在紮根異星、延續文明的基地而言,這還遠遠不夠。生存之後,便是繁衍。生命的延續,才是文明最根本的火種。
基地核心會議室內,氣氛比討論能源或修行時更加凝重。與會者除了林宸、石震、艾莉卡等核心管理層,還包括了醫療部門、生物科學部門、心理學部門、教育部門的負責人,甚至還有幾位被特意邀請的、德高望重的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
全息屏幕中央,顯示著一個複雜的雙螺旋結構標識,下方是三個蒼勁有力的漢字——薪火計劃。
“諸位,”林宸的聲音打破了沉默,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分量,“基地運轉已初步穩定,但我們都清楚,僅靠‘盤古號’帶來的現有人員,無法支撐一個文明的長遠發展。火星的未來,需要新生代。‘薪火計劃’,旨在為此奠定基石。”
艾莉卡博士接著詳細闡述了計劃的核心內容:“基於當前資源承載力和技術可行性,‘薪火計劃’第一期目標:在五個火星年約十個地球年)內,通過人工培育和誌願者自然受孕相結合的方式,使基地人口增加兩百人,其中首批五十個新生兒將在兩年內誕生。”
她調出數據模型:“由於資源極度有限,我們必須進行最優規劃。經過綜合評估,計劃將優先篩選具有純正華夏基因背景的誌願者和基因樣本。”
此言一出,會議室裡頓時響起一片低低的議論聲。一位來自歐洲的社會學家忍不住開口:“林先生,艾莉卡博士,我理解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性。但這是否……是否帶有種族選擇的傾向?其他種族的基因同樣優秀,為何不能享有平等的機會?這違背了基本人權和‘世界樹議會’的精神。”
另一位來自北美的倫理學家也皺眉附和:“是的,這涉及到極其敏感的倫理問題。在人類文明的火種船上進行基因篩選,這聽起來……”
“並非篩選,而是優先。”林宸打斷了他,語氣依舊平靜,卻帶著一種冰冷的理性,“這不是地球,沒有無限的資源和時間讓我們慢慢討論平等。火星環境嚴酷,每一步都關乎存亡。華夏基因庫中,對特定疾病如某些遺傳性血液病、神經係統疾病)的先天抗性基因頻率較高,這在醫療資源匱乏的火星初期是巨大優勢。此其一。”
他目光掃過眾人:“其二,文化認同與凝聚力是開拓初期最寶貴的非物資資源。一個擁有共同語言、共同文化記憶、共同曆史認同的群體,其內部摩擦成本更低,執行效率更高。在生存壓力下,這是最優解。至於‘世界樹議會’,”林宸頓了頓,“它的精神是延續人類文明,而非常規下的平等。在火星,我的意誌,就是基於生存最高準則的意誌。”
他的話如同冰水,澆熄了部分爭論,卻也讓一些人心中泛起寒意。這是赤裸裸的、基於實用主義的抉擇,甚至帶著一絲文明的傲慢。
“那麼,基因編輯技術呢?”生物部門的主管,一位華裔科學家陳靜博士謹慎地提問,“我們攜帶了crisprcas12等先進工具。是否對胚胎進行優化編輯?剔除已知嚴重遺傳缺陷,甚至……增強某些性狀?比如對輻射的抵抗力、對低重力環境的適應性?”
這個問題更加尖銳地刺入了倫理的灰色地帶。
激烈的爭論再次爆發。
“絕對不行!這是打開潘多拉魔盒!誰有權決定哪些基因是‘好’,哪些是‘壞’?這會導致無法預料的長遠後果!”“但這是火星!環境完全不同!適當的適應性優化不是創造超人,而是給予孩子們更好的生存起點!”“技術風險呢?脫靶效應、嵌合體……任何失誤都是不可接受的!”“我們可以嚴格控製,隻進行最保守的、技術最成熟的編輯……”
林宸靜靜地聽著,直到爭論稍歇,才緩緩開口:“可以進行技術儲備和研究,但第一期計劃,暫不進行任何非治療性的基因編輯。我們對於火星環境對人類基因的長遠影響知之甚少,任何輕率的‘優化’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反噬。首要任務是保證基因庫的純淨和穩定傳承。”
他最終拍板:“第一期,‘薪火計劃’遵循以下原則:一、優先華夏基因。二、采用最成熟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術,結合誌願者自然受孕。三、建立嚴格的誌願者篩選機製,包括生理、心理、基因測序等多維度評估。四、組建專門的‘育嬰堂’,實行標準化、科學化的集體養育模式。五、立即製定以簡體中文為核心、華夏文化為根基的幼兒至青少年教育大綱。”
命令下達,龐大的計劃機器開始啟動。衝突並未消失,而是轉化為了更具體的矛盾。
誌願者選拔成了第一個風暴中心。公告發出後,報名者遠超預期。無論是出於對未來的期望、對文明的責任感,或是單純希望在異星留下血脈,都讓人們趨之若鶩。但名額有限,標準嚴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競爭變得激烈甚至畸形。有人炫耀自己的基因譜係多麼“純正”;有人私下詆毀競爭對手有隱性遺傳病風險;甚至出現了企圖賄賂評審醫師的醜聞。石震不得不動用安全部隊,才維持住了選拔秩序的穩定。
最終,首批一百對誌願者夫婦及部分單身誌願者貢獻的配子)名單塵埃落定。入選者歡天喜地,落選者則充滿了失望、怨憤,甚至有人組成了小團體,暗中表達不滿,認為政策不公。基地內部,第一次出現了因政策而產生的清晰裂痕。
育嬰堂的建立同樣困難重重。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地球家庭模式的概念。它需要建造一個高度潔淨、恒溫恒濕、擁有獨立生態循環和嚴密安保的專門區域。內部配備了最先進的保育箱、監測設備、甚至還有墨衡長老帶人布置的“安神佑元陣”,以期用溫和的靈氣滋養胚胎和嬰兒。
教育大綱的製定更是引發了思想碰撞。以艾莉卡為首的部分科學家主張融入更多宇宙公民和科學理性教育;而林宸和傳統文化顧問則堅決要求以華夏經典、曆史、語言、價值觀為絕對核心。
“他們要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學習書法,了解三皇五帝到新中國的曆史,而不是先認全元素周期表!”一位年輕的教育學家在私下抱怨,“這太…太複古了!”“這是文明的根。”林宸隻回了這麼一句,便無人再敢質疑。
最大的技術風險,來自於首次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儘管使用了最先進的設備,但火星的輻射環境、微重力效應雖然基地內部模擬地球重力,但仍有細微差異)都是未知因素。第一批培育的五十個胚胎,在最初一周就有七個因發育異常而停止生長。
實驗室裡,陳靜博士和她的團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日夜不休地調整培養液成分、監測每一個細微的數據變化。林宸甚至親自出手,以自身精純無比的乙木生機真元,溫養那些最脆弱的早期胚胎,穩定其生命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