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基地的燈火,在啟明星清冷的夜色中,亮了一整夜,又持續到了第二天的黃昏。
相較於遺跡深處的死寂與凶險,這片依托山壁、由簡易活動板房和防禦工事構成的營地,充滿了劫後餘生的忙碌與一種壓抑著的、火熱的思考氛圍。傷員們得到了更妥善的安置和治療,張小磊的情況在林宸不惜自身靈氣的持續溫養下,暫時穩定下來,但依舊沒有蘇醒的跡象。這份沉重,化為了促使幸存者們前行的動力。
在最大的那間充作指揮室兼會議室的板房內,氣氛更是如同一個無形的熔爐。林宸召集了團隊中所有核心成員,以及各個領域的專家——內家拳宗師陳衛國老爺子,物理學家陳宇,生物學家孫莉,符號語言學家周明軒,以及蘇婉、秦虎等修煉骨乾。
會議桌的中央,全息投影儀將《星璿築基篇》的複雜字符與能量運行圖譜清晰地展示出來。那流動的符號,那玄奧的線路,仿佛一個來自遠古的謎題,等待著被解開。
林宸開門見山,聲音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卻銳利如刀:“諸位,我們時間有限,傷員等不起,地球的危機更等不起。這部《星璿築基篇》是我們未來的基石,但直接修煉,風險未知,甚至可能致命。我們必須理解它,吃透它,甚至……改造它,讓它適合我們。今天,沒有權威,隻有真理。大家暢所欲言,從你們各自的角度,談談看法。”
沉默片刻後,首先開口的是陳衛國老爺子。他年過花甲,卻精神矍鑠,目光如電,是團隊中內家拳造詣最高者。他指著投影中一處描述能量在體內特定點位“凝聚”、“流轉”的圖譜,沉聲道:
“林小子,諸位,依老夫看,這玩意兒,說到底,離不開咱們老祖宗講的‘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他伸出布滿老繭的手指,虛點幾個關鍵節點,“你們看這裡,還有這裡,是不是很像我們練拳時講究的‘丹田’、‘膻中’、‘命門’?隻不過叫法不同,位置也有些微差異。意守丹田,以意導氣,氣行則力生,這是根本!這功法裡強調的‘精神引導靈能’,說白了,就是‘意’的作用!我看,可以先從這幾個熟悉的點位入手,嘗試引導那‘星璿靈氣’,感受氣感。”
老爺子的話帶著傳統武學的篤定,立刻引起了團隊中幾位同樣有武學背景成員的共鳴。
然而,物理學家陳宇推了推眼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陳老的觀點有道理,但可能過於……唯心了。”他調出另一部分圖譜,上麵描繪著能量與外界星辰的交互感應,“我認為,應該從能量本身和物理規律入手。‘星璿靈氣’應該是一種我們尚未完全認知的能量場,具備特定的波動頻率。修煉,或許可以理解為一種‘調頻’和‘共振’的過程。”
他一邊說,一邊在旁邊的輔助屏幕上畫出簡單的波形圖和場力線示意圖:“人體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電磁場。這功法,可能是在教導我們如何調整自身生物場的頻率,使其與外界‘星璿靈氣場’乃至更遙遠的星辰能量場產生共振,從而吸收、儲存、運用能量。所謂的運行路徑,可能就是人體內能量傳導效率最高的‘通道’或‘波導’。我們應該先測量靈氣的波動參數,分析其粒子性還是波動性主導,找到那個關鍵的‘共振頻率’!”
他的觀點充滿了現代科學的理性,將玄妙的修煉拉入了可測量、可分析的範疇。
“陳博士的說法很有啟發性,”生物學家孫莉接著發言,她更關注圖譜中描繪的那些能量運行路徑與人體本身結構的對應關係,“但是,我們是否過於關注能量,而忽略了載體——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她調出標準的人體解剖圖和經絡示意圖,與功法圖譜進行疊加比對。
“看,這些運行路徑,有一部分與中醫理論中的‘經絡’有重疊,但更多部分,完全走在未知的線路上。它們是否對應著我們尚未發現的‘人體能量通道’?或者說,是修煉本身會‘開辟’出新的能量通道?”孫莉語氣嚴謹,“我認為,在嘗試任何能量引導前,必須充分理解這些路徑涉及的肌肉、神經、血管乃至細胞層麵的潛在影響。盲目運行,可能會導致組織損傷、神經紊亂甚至基因突變!安全性和生理適應性必須是第一位!”
三方觀點,代表了三種截然不同的認知世界的方式:內家拳的“意境導引”,物理學的“場共振”,生物學的“載體安全”。起初,大家還能心平氣和地闡述,但隨著討論深入,理念的衝突開始顯現。
“測量?頻率?孫博士,等你測量出來,黃花菜都涼了!修煉講究的是感悟,是身體本能的感覺!”陳老爺子有些不滿地敲著桌子。
“陳老,感覺會騙人,數據不會!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冒險!”陳宇據理力爭。
“但陳博士,你的理論建立在未知能量上,而孫博士的擔憂非常現實,我們不能拿隊員的身體做賭注!”一位支持生物學觀點的隊員插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會議室內的氣氛逐漸變得有些熱烈,甚至帶著點火藥味。不同知識體係之間的壁壘,在此刻清晰地凸顯出來。每個人都堅信自己的專業視角是接近真理的最佳路徑。
林宸始終沉默地聽著,觀察著每個人的反應,沒有輕易表態。直到爭論有些僵持不下時,他才輕輕敲了敲桌麵,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諸位,”他的聲音平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你們的觀點,都沒有錯。”
一句話,讓所有人都愣住了。
“陳老強調的‘意’,是修煉的內在驅動力和控製器,是鑰匙;陳博士強調的‘能量場與共振’,是修煉作用的客觀規律和外部環境,是鎖孔;孫博士強調的‘人體通道與安全’,是修煉承載的基礎和必須考慮的限製,是鎖芯本身。”林宸緩緩說道,目光掃過眾人,“我們麵對的,是一個完整的、複雜的係統。試圖用單一學科的視角去完全理解它,無異於盲人摸象。”
他走到全息投影前,將功法圖譜、人體結構圖、能量場示意圖三者並列。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爭論誰對誰錯,而是求同存異,進行整合。”林宸的手指在投影上劃過,“看,陳老指出的幾個關鍵點位,與孫博士標注的幾處重要神經叢和內分泌腺體位置高度重合,這難道僅僅是巧合嗎?這或許說明,這些點位本身就是人體能量與生理活動的關鍵樞紐。”
“而陳博士提出的‘共振’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麼功法要求特定的呼吸節奏和精神狀態——那可能就是在調整我們自身的‘生物場頻率’!”
“反過來,孫博士的安全擔憂,提醒我們,在開辟未知能量路徑時,必須循序漸進,用‘意’仔細感知身體反饋,同時陳博士的測量也可以作為客觀的監控手段,避免我們因‘感覺’偏差而走入歧途。”
他抽絲剝繭,將看似矛盾的觀點,巧妙地聯係起來,指出它們之間潛在的聯係和互補性。
“所以,我們的創法思路,應該是一個多維度的框架。”林宸總結道,眼神熠熠生輝,“以地球內家拳的‘意境引導’和身體感知為基礎框架,融入現代物理學對能量本質和規律的探索作為理論指導和驗證手段,同時嚴格遵循生物學的安全準則,確保修煉過程的可控與穩健。”
他環視眾人,語氣變得鄭重:“這不是誰服從誰,而是我們所有人智慧的融合。我們要創造的,是一門既有古老智慧底蘊,又有現代科學精神,安全可靠的,屬於我們自己的《星穹築基法》!”
林宸的話,如同撥雲見日,瞬間化解了之前的爭執。陳老爺子撚著胡須,微微頷首;陳宇推了推眼鏡,眼中閃過思索的光芒;孫莉也露出了認同的表情。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非但沒有熄滅,反而在林宸的引導下,開始彙聚,燃燒成更加明亮的火焰。一種超越專業壁壘的團結感在會議室彌漫開來。他們不再僅僅是拳師、科學家、學者,而是為了同一個宏偉目標而奮鬥的戰友——開創者。
創法的理論雛形,就在這不同智慧的交融與碰撞中,悄然誕生。
喜歡星穹修煉者請大家收藏:()星穹修煉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