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剛暗下去,陳硯舟就聽見門口傳來一陣騷動。
抬頭望去,三個穿著深藍和服的男人正站在餐館門前,手裡舉著一張紙,字正腔圓地念道:心味餐館未經授權使用日本傳統和果子造型,涉嫌文化剽竊。
圍觀的人群立刻圍了上來,有人舉著手機拍攝,有人低聲議論,還有人直接開起了直播。熱搜詞條一個接一個冒出來:中國小店抄襲日式點心、和果子是不是中國製造。
宋小滿從後廚快步走出,旗袍袖口還沾著些許糯米粉。她一眼看見那張聲明書,氣得手指微微發抖:你們憑什麼說這東西是你們獨有的?
為首的日本廚師推了推眼鏡,語氣平靜卻不容反駁:和果子源於日本平安時代,技法傳承有序。你所做的櫻花紋樣,與京都櫻吹雪係列高度相似,很難說是原創。
旁邊一個年輕食客插嘴:可前幾天不是剛證明和果子原型來自中國嗎?
那是曆史上的文化交流。那人冷笑,但技法歸屬是明確的。就像你們不會把鋼琴說成是中國發明吧?
人群安靜了片刻。
宋小滿咬住下唇,忽然轉身走回案台,腰間二十四把刀具叮當作響。她抽出最細的那把柳葉刀,刀刃薄如蟬翼,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
她抓起一根白蘿卜,哢哢兩下削去外皮,動作乾淨利落。
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刀尖落下,快得幾乎看不見軌跡。隻聽細微的沙沙聲持續不斷,像春蠶啃食桑葉。她的手腕輕轉,刀鋒斜挑,一層層薄片向外翻卷,漸漸成型——花瓣層層疊疊,分明是櫻花模樣。
可再仔細看,內裡竟藏著另一重紋路:花心處浮現出牡丹的輪廓,層層包裹,若隱若現,像是千年前某位畫師在絹紙上留下的隱筆。
整朵花雕刻完成,晶瑩剔透,仿佛能聞到淡淡香氣。
圍觀者倒吸一口涼氣。
那日本主廚臉色微變,湊近細看,眉頭越皺越緊:這......這不是單純的模仿。
當然不是。宋小滿把刀輕輕擱在案上,這是我祖上傳下來的雙紋疊春刀法。外櫻內牡,取東渡傳藝,反哺故土之意。你們說是你們的,可你們見過這種結構嗎?
對方沉默不語,眼神中仍帶著懷疑。
陳硯舟一直靠在櫃台邊,沒有動作。他盯著那朵蘿卜花看了片刻,忽然閉上了眼睛。
心味係統無聲啟動。
畫麵在腦海中流轉——
唐代揚州碼頭,江風獵獵。一艘遣唐使船即將啟航,一名淮揚老匠人匆匆趕來,將一本手劄塞進使臣手中。翻開一頁,正是櫻紋參牡丹意,贈東瀛友人八個字。
接著是江戶時代的廚房,一位日本學徒伏案臨摹,筆下圖案與今日的櫻吹雪如出一轍,唯獨少了一層內紋。
最後定格在一頁泛黃的菜譜上,批注寫著:此刀法傳自大唐,今已失傳於彼岸,唯我族尚存一絲脈絡。
陳硯舟睜開眼,聲音不高,卻壓住了全場的嘈雜:你們說這是你們的傳統?可你們知道,最早的櫻花紋,是我們這邊刻好了,讓你們帶回去的嗎?
那主廚猛地抬頭:你有什麼證據?
證據?陳硯舟輕輕一笑,你們剛才看到的那朵花,就是證據。它不是現代拚湊,是活的傳承。你們所謂的,漏掉了最關鍵的一層——根在哪裡。
人群一片嘩然。
有人開始拍照轉發,配文寫道:中國人用一把蘿卜刀,打了一場文化反擊戰。
那三位日本廚師臉色鐵青,還想開口爭辯,卻被圍觀群眾的聲音淹沒了。
人家祖傳的手藝,你們跑來指手畫腳?
要真講正統,先查查家譜再說!
我看是你們抄了老祖宗的東西,現在反過來倒打一耙吧?
宋小滿站在案前,額頭沁著細密的汗珠,胸口微微起伏,卻沒有退後半步。她低頭看了看那朵蘿卜花,輕輕用手托起,遞向那位主廚:你要驗真假,就嘗嘗看。真正的傳承,不在紙上,而在手上,在心裡。
那人遲疑片刻,接過花,指尖觸到那細膩的刀痕,眼神微微一震。
他沒有吃,隻是默默收起了那份聲明書。
三人轉身離開時,腳步明顯亂了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