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日頭斜斜地照進店裡,取餐口前排著不長不短的隊伍。每個人手裡都捏著一張寫了問題的紙條,三三兩兩地低聲議論著。
陳硯舟剛熄了爐火,正要去清洗灶台,鍋底還殘留著些許餘溫。宋小滿從後廚快步走來,平板電腦捏得有些緊,臉色不太對。
“唐記者發稿了,”她把平板遞過來,“評論區不太好看。”
陳硯舟接過平板。唐綰的新報道標題是《規則背後的心意》,講的是“考試製”的初衷——不是為了設卡攔人,而是想讓真正懂菜、珍惜菜的人吃到那些限量供應。文章最後還附了幾位食客的真實反饋,包括那位答對題的老太太。
可底下的評論已經變了味。
“現在吃個飯還要考試?窮人不配喝粥了?”
“這算什麼?美食界的階級論?”
“把知識門檻當成排外工具,真夠可以的。”
轉發越來越多,話題很快上了熱搜。有人把公告欄上的題目截圖,旁邊配上“貴族俱樂部入場測試”的字樣,做成對比圖到處發。
陳硯舟沒說話,手指慢慢往下滑。有人寫了很長一段話:“我爸媽一輩子沒念過書,難道連一碗熱粥都不配喝?”
他放下平板,轉身回到廚房。
灶台重新點燃,水壺咕嘟咕嘟燒開。他取出一口砂鍋,倒入提前泡好的米,加了井水,小火慢慢熬著。百合、蓮子、桂圓一樣樣下鍋,最後撒了一小撮陳皮碎。
約莫二十分鐘後,兩碗安神粥擺在案台上。
一碗仔細蓋好保溫蓋,留給晚歸的唐綰。另一碗,他親自端到前台,遞到那位拄著拐杖的老太太麵前。
老人還在原地等著,手裡緊緊攥著那張答題紙,老花鏡片上蒙著一層薄薄的水汽。
“您答對了題,這碗粥該是您的。”陳硯舟說。
周圍漸漸安靜下來。
“大家看到的考試,是我們給每道限量菜立的規矩。”他的聲音不高,但字字清晰,“這不是為了攔人,是為了讓懂菜的人接住這份心意。”
沒人再出聲。
有人低頭看了看手裡的題目,有人默默把手機塞回口袋。
下午三點,熱搜詞條還在往上衝。“心味餐館歧視底層”成了熱門標簽。
一位網紅博主開著直播大聲批評:“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多少人飯都吃不起,還要被考一道題?”
另一邊,也有評論家發文支持:
“真正的美食需要被理解。這不是階級分化,是文化篩選。”
“你不會因為聽不懂交響樂就罵指揮家吧?為什麼對一碗粥這麼敏感?”
爭論越演越烈。
陳硯舟沒開直播,也沒接受采訪。他坐在後院的小桌前,翻看著手機。微博私信不停地跳出來,有罵的,也有支持的。
他點開個人主頁,發了一張照片。
照片裡是清晨五點的街角,路燈還亮著。那位拄拐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戴著老花鏡,手邊攤著一張抄滿筆記的紙,旁邊放著保溫桶和答題卡。他正一筆一劃地寫著什麼。
配文隻有四個字:真心,無階級。
發布三分鐘,點讚破萬。
有人留言:“我爺爺不識字,但他會做全城最好吃的蔥油餅。真心從來不分高低。”
“我是個送外賣的,昨天答錯題沒領到粥。但今天我學會了,連食材比例都會背了。”
“能不能彆動不動就扯階級?人家立個規矩怎麼了?超市打折還要排隊呢。”
輿論開始有了變化。
但攻擊的聲音還在。
“講課就是作秀!”
“開放講解課?誰下班還有空去聽廚師講課?”
陳硯舟走到門口,取出一塊木板,用黑筆工工整整地寫下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