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滿又想往後縮。
陳硯舟卻點頭:“可以,但隻講事實。”
“您是老板?能說幾句嗎?”
“我說不了太多。”他指著蒸籠,“你看,麵團要醒夠時間,火候要穩,形狀要做成他們熟悉的樣子。核桃磨碎,紅棗去核,這些事不能省。我們做的東西,沒法量產,也不能快。但它能讓一些人想起重要的人。”
記者把鏡頭轉向宋小滿:“這位是主理人嗎?”
“她是。”陳硯舟說,“你問她。”
宋小滿緊張得手都在抖,但她沒躲。她深吸一口氣,小聲說:“我……我是照著家屬提供的老照片做的模具。比如縫紉機,比如自行車,都是他們年輕時候的東西。我想,如果味道和形狀一起回來,也許記憶也能跟著回來一點。”
記者拍下了全過程:她如何研磨核桃,如何把枸杞泡軟,如何把麵團一點點壓進模具。鏡頭掃過牆上那麵錦旗,又拍到門外排著的長隊。
“現在每天能做多少份?”記者問。
“三十。”陳硯舟答,“再多就顧不上品質了。”
“那預約呢?”
“今天已經滿了。明天的號,早上六點就開始排。”
視頻當天下午就上了熱搜。標題是:《這家小店的麵點,讓失智老人喊出女兒名字》。
評論區炸開了鍋。
有人留言:“我奶奶也這樣,能去訂一份嗎?”
有人問:“能寄嗎?我在外省。”
還有人說:“這才是真正的治愈係美食。”
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阿阮後來發了個消息:後台預約排到七天後了,要不要開放線上定製?
陳硯舟回了個“不”。
他坐在操作台前,看著宋小滿把最後一籠麵點端出來。三十份,整整齊齊,不多不少。
“累嗎?”他問。
“累,但開心。”她笑了,“剛才有個爺爺吃完,拉著我手說‘謝謝你讓我記得我老婆’。”
陳硯舟點點頭,起身去關燃氣閥。手指擰到一半,聽見外麵一陣騷動。
他走出去,看見一群人圍著門口的公告板。新貼了一張紙:明日依舊限量三十份,取號時間為六點整,請有序排隊。
有人在拍照上傳,有人說“我也要帶我爸來”,還有個外賣小哥停下電動車,掏出手機打給家裡人。
陽光斜斜地照進店裡,蒸籠還在冒著白氣。陳硯舟站在灶前,左手腕上的銀湯勺腕飾閃了一下。
他抬手擦了擦,目光落在牆上的錦旗上。
門外,一個穿灰風衣的男人正朝店門走來。他手裡拿著一張打印的預約單複印件,站在隊伍末尾,低著頭,一言不發。
陳硯舟盯著他看了兩秒,轉身回到灶台前,拿起擀麵杖,輕輕敲了敲案板。
喜歡廚神覺醒:從擺爛到美食巔峰請大家收藏:()廚神覺醒:從擺爛到美食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