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八點半,天高雲淡。
裝備部第五十七研究所的一號測試中心,氣氛莊嚴肅穆。
這個地方,平日裡戒備森嚴,連隻蒼蠅都飛不進來。
而今天,這裡更是彙集了一群大人物。
測試中心寬敞明亮,各種來自德國、瑞士和日本的精密儀器,靜靜地散發著冰冷的金屬光澤。
房間的一側,已經坐了十幾個人。
他們,就是今天這場特殊“評審會”的專家組成員。
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位頭發花白,戴著深度老花鏡,氣質儒雅的老者。
他叫王立行,是國內金屬材料學領域的泰鬥,幾十年前曾留學德國,是中國熱處理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身邊,坐著來自航空部、船舶總公司、兵器工業部的總工程師,還有幾位從國外歸來的頂尖專家。
他們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個領域核心技術的話語權。
張援朝穿著一身筆挺的軍裝,坐在他們對麵。
他的表情很平靜,但緊緊握著的茶杯,還是透露出他內心的不平靜。
他知道,今天這些專家,是中國科技的脊梁,但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有著知識分子固有的驕傲和固執。
他們信奉數據,信奉經典理論,信奉經過千百次驗證的國外先進經驗。
想讓他們承認,一個連大學校門都沒進過的十八歲工人,搞出來的“土法”技術,能超越他們窮儘一生研究的成果,這無異於一場認知上的革命。
何維和劉總工,在小李的引領下,走進了測試中心。
當那十幾道凝聚了頂級智慧的目光,齊刷刷地聚焦過來時,饒是見過些場麵的劉總工,也瞬間感到一股巨大的壓力,手心都冒出了冷汗。
他感覺自己不是來彙報成果的,倒像是一個即將參加答辯,麵對十幾位主考官的學生。
何維卻依舊平靜。
【啟示】ai的視野中,這些專家的身份、履曆、研究方向、甚至發表過的主要論文,都以數據卡片的形式,清晰地浮現在他的眼前。
何維對他們,了如指掌。
“張代表,這就是你說的那個……小同誌?”
王立行院士推了推眼鏡,目光落在了何維身上。
他的語氣很和緩,但那審視的目光,卻帶著一種天然的權威感。
“是的,王老。”張援朝站起身,鄭重地介紹道,“這位,就是紅星機械廠的何維同誌。他身邊的,是他們廠的總工程師,劉慶華同誌。”
專家們紛紛點頭,眼神中,帶著一絲掩飾不住的懷疑。
他們實在很難把眼前這個略顯單薄的年輕人,和報告裡那個“創造奇跡的天才”聯係在一起。
何維把那個長條木盒,輕輕地放在了房間中央那張巨大的不鏽鋼檢驗台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這個神秘的木盒吸引了。
“開始吧。”王立行院士淡淡地說。
劉總工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打開了木盒。
他正準備按照昨天晚上準備好的腹稿,開始詳細介紹這項技術的研發背景、理論基礎和工藝流程。
“等一下。”
王立行院士卻突然開口,打斷了他。
所有人都愣住了。
隻見王老緩緩地站起身,走到檢驗台前。
他沒有去看那份厚厚的書麵報告,也沒有問任何關於理論的問題。
他直接從旁邊的工具車上,拿起了一把同樣來自德國的,標著最高硬度等級的“魚牌”金工銼刀。
他將何維帶來的那根傳動軸拿在手裡,仔細端詳了片刻。
然後,在所有人錯愕的目光中,他舉起了銼刀,用一種標準的、教科書般的姿勢,狠狠地朝著傳動軸表麵劃了下去!
“呲——!”
那聲比在紅星廠時更加尖銳、更加刺耳的刮擦聲,響徹了整個測試中心。
王立行院士手裡的那把頂級銼刀,像劃在一塊玻璃上一樣,瞬間打滑。
而傳動軸的表麵,依舊光潔如鏡,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這……”
在場的專家們,臉色齊齊一變。
他們都是行家,隻憑這一下,他們就知道,這根軸的表麵硬度,已經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程度。
王老放下銼刀,他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震驚。
但他沒有停下,又對助手說:“去,把a3型洛氏硬度計推過來。”
a3型洛氏硬度計,是國內最精密的硬度測試設備,探頭用的是金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