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廠的大禮堂被重新布置一新。
原本斑駁的牆壁被掛上了巨大的紅色幕布,主席台上鋪著嶄新的紅絲絨桌布,上麵整齊地擺放著麥克風和剛剛從招待所借來的嶄新茶杯。
“中德技術合作簽約儀式”幾個燙金大字,在燈光下熠熠生輝。
整個紅星廠,洋溢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莊重和喜慶。
省電視台的記者,架起了那個年代笨重的攝像機。
省報的攝影師,則拿著海鷗牌相機,不停地尋找著最佳拍攝角度。
孫廠長穿著他最好的一套中山裝,站在禮堂門口,緊張得手心直冒汗。
他時不時地整理一下自己的衣領,伸長了脖子,朝廠門口張望著。
劉總工和技術科的所有成員,都坐在了第一排最顯眼的位置。
他們每個人都挺直了腰杆,臉上帶著與有榮焉的自豪。
林秋宜則穿著一身得體的藍色連衣裙,手裡拿著一個文件夾,以何維助理的身份,在主席台旁忙碌地核對著流程和文件。
何維坐在後台的休息室裡,平靜地喝著茶。
與外界的喧囂和緊張相比,他這裡,是風暴的中心,卻異常安靜。
上午十點整。
三輛黑色的伏爾加轎車,準時駛入紅星廠。
孫廠長一個箭步衝上前,拉開了中間那輛車的車門。
從車上走下來的,是省裡主管工業的周副省長,以及科技廳、外事辦的領導。
周副省長五十多歲,頭發微白,但目光炯炯有神,身上帶著一種久居上位的沉穩氣度。
他與迎上來的裡希特教授和漢斯熱情地握了握手。
隨後,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掃視,最後落在了那個被孫廠長從後台請出來的年輕人身上。
“你就是何維同誌吧?”周副省長的聲音溫和,卻充滿了力量,“好啊!真是英雄出少年!我們省裡能出你這樣的人才,是我們的驕傲!”
簡單的寒暄過後,簽約儀式正式開始。
周副省長率先致辭。
他的講話,高度評價了這次技術合作的重大意義,把它提升到了“吹響我省工業技術革命號角”的戰略高度。
他的每一句話,都通過擴音喇叭,回蕩在禮堂內外,讓每一個紅星廠的職工都感到熱血沸騰。
輪到何維發言時,他沒有講稿,隻是走上台,對著麥克風,說了三句簡短的話。
“感謝領導,感謝同事。”
“技術,沒有終點。紅星廠的今天,隻是一個開始。”
“我的目標,是讓‘中國製造’這四個字,在未來,響徹世界。”
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最後,在所有閃光燈的聚焦下,何維和裡希特教授,分彆代表紅星廠實驗室和德方專家組,在那份厚厚的,用中德兩國文字書寫的合作協議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當兩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時,曆史在這一刻定格。
一個由十八歲中國工人和六十歲德國專家共同開啟的,嶄新的技術時代,宣告來臨。
簽約儀式結束後,周副省長並沒有急著離開。
他在孫廠長的陪同下,參觀了正在建設中的實驗室。
在所有人以為這次視察即將圓滿結束時,周副省長卻忽然對孫廠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