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距離首都三十公裡外的一片空曠沙漠上,上百台巨大的推土機和工程車輛,如同蘇醒的巨獸開始轟鳴。
一支由皇家衛隊直接保護的施工隊伍,進駐了這片被命名為“希望綠洲”的區域。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他們以很快的速度和效率,在這片不毛之地上,完成了通路、通電、通水、平整土地等所有前期基礎建設。
一座座巨大的,有著白色穹頂的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
一座座為中國專家和技術人員準備的,配備了最先進生活設施的公寓樓也同期建成。
這裡,在短短一個月內,從一片黃沙之地,變成了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工業新城。
而與此同時,在萬裡之外的洛城。
紅旗工業集團的生產車間裡,同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何維回到國內後,立刻下達了命令。
一個專門為中東項目成立的“海外工程事業部”,迅速組建。
上百名最優秀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從集團內部和聯盟企業裡被抽調出來。
他們通過了了最嚴格的技術培訓。
幾十個巨大的集裝箱,在紅旗廠的倉庫裡被陸續裝滿。
裡麵有成套的“紅旗動力”i型發動機的標準模塊散件,有孫正平的實驗室裡剛剛下線的,第一批雖然簡陋但卻穩定可靠的“三軸焊接機器人”。
有陳博他們測繪和仿製出來的,雖然精度暫時達不到德國原廠標準,但卻完全夠用的國產化機床設備。
甚至,還有為了解決當地技術工人短缺問題,由何維親自設計的,一條半自動化的,帶有防呆和糾錯功能的“傻瓜式”發動機組裝流水線。
當這幾十個裝滿了中國工業未來希望的集裝箱,通過海運,抵達中東的港口,再被一輛輛重型卡車,運抵那座沙漠新城時。
那些前來迎接的中東官員和技術人員,看著從集裝箱裡卸下來的,閃爍著金屬光芒的嶄新機器和零件。
他們的臉上,寫滿了震撼。
他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了一種來自遙遠東方的嚴謹和高效,以及充滿了磅礴力量的“中國速度”。
接下來的兩個月。
何維和他的專家團隊,就住在了這座“希望綠洲”裡。
他們沒有去享受那些奢華的招待。
而是和第一批抵達的中國技術工人們一起,穿著沾滿油汙的工作服,吃住在工地上。
白天,他們在那些巨大的廠房裡,頂著超過四十度的高溫,親自指導當地的工人,安裝和調試那些從中國運來的設備。
晚上,就在簡易的辦公室裡,修改圖紙討論方案,解決白天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
語言不通,就用手勢和圖紙比劃。
水土不服,就用最堅韌的意誌去克服。
在最初的日子裡,合作並非一帆風順。
當地的工人,習慣了慢節奏的生活,他們很難適應這種高強度,高精度的工廠化作業。
他們看不懂複雜的圖紙,也經常會搞錯零件的安裝順序。
麵對這種情況,孫正平的自動化團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他帶領著手下的年輕工程師,連熬了幾個通宵,為那條半自動化的流水線,重新編寫了一套更簡單的控製程序。
每一個工位前,都安裝了一個小屏幕。
工人隻需要按照屏幕上的動畫提示,拿起正確的零件,用正確的工具,擰緊正確的螺絲。
一旦出現錯誤,係統就會立刻發出警報,並且鎖定下一個工序。
這種近乎“保姆式”的教學係統,極大地降低了工人的操作難度,也降低了操作失誤的概率。
而陳博和他的機械團隊,則把所有的標準模塊,都用不同的顏色,進行了標記。
紅色的螺絲,隻能擰進紅色的螺孔裡。
藍色的油管,隻能連接在藍色的接口上。
這些在後來看來簡單得有些可笑的“防呆設計”,在當時,卻是一種充滿了智慧的創新。
它用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解決了跨文化、跨技術背景下的協同生產難題。
慢慢地,奇妙的化學反應,開始在這座沙漠新城裡發生。
那些當地的工人,從最初的懶散和抵觸,到後來的好奇和模仿,再到最後的敬佩和主動學習。
他們看著那些和他們一樣,皮膚被曬得黝黑的中國師傅們,如何用一雙巧手,把一堆冰冷的零件,變成一台台能夠發出澎湃動力的機器。
他們開始明白,什麼是“工業”,什麼是“技術”,什麼是“勞動創造價值”。
他們的眼神裡,開始閃爍著一種,他們自己從未有過的,對未來的希望和自信的光芒。
三個月期限的最後一天。
一號總裝車間的中央,那條長達一百米的嶄新流水線上。
在老國王,中東親王,親眼注視下。
在數百名中外記者的,長槍短炮的聚焦下。
一名當地的年輕工人,用他那因為緊張而微微顫抖的手,擰緊了最後一顆螺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後,他按下了流水線末端的那個,綠色的啟動按鈕。
在一陣清脆的,充滿了韻律感的機械傳動聲中。
一台銀灰色的機身上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共同噴塗著“沙漠之心1號”字樣的柴油發動機,緩緩地從流水線上下線。
全場,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