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裡的空氣,仿佛凝固了。
壁爐裡的火焰,安靜地跳動著,將四個歐洲頂尖精英臉上那震撼的表情,映照得明明白白。
何維最後的那番話,如同一把巨錘,砸碎了他們腦中所有固有的,關於國家、商業和文明的舊有認知。
“人類命運共同體”。
“地球號飛船”。
這些在未來幾十年後,才會被反複提及和討論的宏大概念,在1987年的這個夜晚,被一個來自紅色中國的年輕人,如此清晰而又震撼地,拋在了他們麵前。
這種跨越了時代的思想衝擊,讓他們感到陌生,卻又無法抗拒地被其深深吸引。
最終,打破沉默的,是那位一直以批判和審視目光著稱的思想家,盧西安·博告格教授。
他緩緩地,從沙發上站起身。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圖前,伸出他那因為常年寫作而指節微粗的手,輕輕地觸摸著地圖上那片代表著海洋的廣闊藍色。
“何先生,”他的聲音沙啞,卻充滿了真誠的學者思維,“你知道嗎,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一直在寫一本書,書名叫《理性的終結》。”
“我在書裡,悲觀地預言,隨著冷戰的加劇和資本的無序擴張,人類社會,最終會因為意識形態的對立和資源的爭奪,而陷入一場無法避免的自我毀滅的核戰爭。”
“我一直認為,這是我們這代人,無法逃脫的宿命。”
他轉過身,那雙深邃的眼睛裡,燃起了一團久違的火焰。
“但是,今天晚上,聽完你的話,我忽然覺得,我的那本書,可能錯了。”
“或許,在我們所有人,都看向那片代表著毀滅的核爆炸蘑菇雲時,你,已經獨自一人,抬起頭,看到了那片,屬於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更廣闊的星空。”
博格教授走到何維麵前,對著他微微躬身。
這是一個思想家,對另一個更高級的思想家,最崇高的致敬。
德意誌銀行的董事長,馮·克虜伯先生,也站了起來。
他那雙銀行家特有的,總是精於計算的眼睛裡,此刻閃爍著一種興奮的光芒。
“何先生,我是一個商人。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您剛才所說的,那些關於文明和哲學的宏大命題。”
“但是,我聽懂了一件事。”他的聲音,果斷而直接,“您正在打造的,不僅僅是一家公司,一個聯盟。”
“您正在打造的,是一個跨越國界的,能夠將技術、產業和資本,進行高效配置的科技生態。”
“在這個係統裡,所有的參與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這是高明的,也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他看著何維,用一種決斷的語氣說道:
“德意誌銀行,以及我們銀行背後,整個德國的工業資本,希望能成為您這個偉大科技生態裡,在歐洲大陸上核心的金融服務夥伴。”
“我們願意,為您那個‘未來科技基金’,在歐洲的所有投資和並購項目,提供最優惠的信用擔保和資金支持。”
他給出的,不是一筆簡單的投資。
他給出的是,一個承諾。
一個代表著整個德國工業金融命脈的戰略同盟承諾。
最後開口的,是這次會麵的主人,馬丁內利主教。
這位慈祥的老者,臉上一直掛著那種,仿佛能包容一切的溫和的微笑。
“何,我年輕的朋友。”他緩緩地,走到何維的身邊。
他伸出他那枯瘦,卻溫暖的手,輕輕地放在了何維的肩膀上。
“你知道嗎,聖座科學院,自成立以來的四百年裡,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
“我們想知道,當科學的光芒,驅散了蒙昧的黑暗之後,什麼可以來填補人類心中,那因信仰缺失而產生的巨大空虛?”
“我們看到,科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榮。但它,也同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性異化和精神危機。”
“我們一直在擔心,人類,會最終成為自己創造出來的,那台冰冷的,隻追求效率和利潤的機器的奴隸。”
他的眼中,閃爍著一種悲天憫人的光芒。
“但是,今天,我在你,和你描繪的那個‘共同體’的藍圖裡,似乎看到了一絲新的曙光。”
“你把創造財富的過程,與探索未知的基礎科學研究,緊緊地綁定在了一起。”
“你把一個企業的商業目標,與一個文明的終極的未來,緊緊地綁定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