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宜精致的臉上帶著一絲她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慌亂。
“何總工,”她把一份打印出來的財務報表放到何維麵前,指著上麵幾行刺眼的紅色赤字,“出問題了。”
何維的目光落在那份報表上,眉頭微微皺起。
那是一份關於“青蘋果”電腦在國內市場銷售情況的季度報告。
上麵的數字與歐美市場的火爆相比堪稱慘淡。
在過去的半年裡,“青蘋果”電腦在北美和歐洲市場合計賣出了一千多萬台,為集團帶來了超過三十億美元的巨大利潤。
而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本土市場,它的總銷量竟然不到五萬台。
而這五萬台裡大部分的購買者還是科研院所和少數機構。
對於廣大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台在國外被奉為“時尚潮品”的電腦依舊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這不應該啊……”
陪同前來的陸國興看著這份報告百思不得其解。
“我們‘青蘋果’的國內售價已經壓到最低了,幾乎是成本價在賣。為什麼就是沒人買呢?”
是啊,為什麼?
這個問題像一朵烏雲籠罩在辦公室裡每一個人的心頭。
更讓他們感到焦慮的,是另一份由“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辦公室提交的運營報告。
何維力排眾議,耗費了上百億巨資打造的“信息高速公路”在建成之後,同樣陷入了巨大的虧損。
每個月光是維護那些遍布全國的光纜和數據中心,就需要天文數字的費用。
而國內的上網用戶卻寥寥無幾。
除了少數幾家大型國企和科研單位,幾乎沒有普通人願意,或者說有能力去支付在當時看來高昂的上網費用。
“路,修好了。車,也造出來了。”趙東升歎了一口氣,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一絲深深的迷惘。
“可是,路上根本就沒有車在跑。”
“小何,我們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趙東升的話問出了所有人心中的那個最根本的疑問。
何維用一種近乎“開掛”的方式,在硬件和基礎設施上強行追上了世界。
但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消費能力,他們的生活習慣,似乎還沒有準備好,去迎接這個提前降臨的信息時代。
一場冰冷的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市場寒冬”,在1994年的春天悄然而至。
它讓所有沉浸在技術突破喜悅中的紅旗人,都感到了一陣刺骨的寒意。
聯盟內部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一些原本依靠“青蘋果”電腦零部件訂單賺得盆滿缽滿的工廠,因為國內市場的萎靡訂單驟減,他們的廠長開始抱怨。
“我就說,搞那個什麼互聯網根本就是瞎胡鬨!有那錢還不如多給我們更新幾台機床呢!”
“是啊,電腦,上網那都是有錢人玩的東西跟我們老百姓有什麼關係?我們現在連買台彩電都要掂量掂量呢。”
這些聲音,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何維的耳朵裡。
何維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辦公室裡整整兩天。
他沒有看任何文件也沒有見任何人。
他靜靜地看著窗外那片他一手打造起來的工業園區。
他在反思。
他在尋找那個被他忽略了的關鍵環節。
他知道問題不出在技術上,也不出在戰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