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後。
洛城,紅旗重工,“紅旗智造”專屬總裝車間。
車間裡所有人的目光,都彙聚在一個點上。
那是一台高達二十米,占地麵積堪比一個標準籃球場的龐然大物。
它的主體呈深灰色,充滿了厚重的工業美感,巨大的液壓臂如同巨獸的肌肉,充滿了力量。
這就是那台傾注了整個紅旗重工無數心血的——八千噸級一體化壓鑄機。
今天是安裝“3d打印”技術製造出來的【河圖一號】模具的日子。
在車間的另一端,【洛書一號】金屬3d打印機,已經完成了它長達三個月的,不間斷的金屬燒結。
那個曾經隻存在於設計圖上的,重達一百零八噸的複雜模具,此刻正靜靜地躺在一個特製的恒溫恒濕的加工區內。
它就像一塊巨大的,剛剛從神殿裡出土的金屬浮雕,表麵雖然還帶著金屬粉末燒結後的粗糙質感,但那種內部結構帶來的震撼,足以讓任何一位機械工程師為之瘋狂。
“開始最後的精加工。”
何維的聲音通過無線電,清晰地傳達到每一個工位。
他站在一個位於車間二層的中央控製室裡。
在這裡,他可以俯瞰整個車間的每一個角落,麵前的數十塊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洛書一號】和那台八千噸壓鑄機的各項參數。
隨著他一聲令下,一台紅旗工業自主研發的,也是目前全世界行程最長、精度最高的——【泰山一號】龍門五軸加工中心,緩緩啟動。
它的工作台長達二十米,足以將整個【河圖一號】模具穩穩托住。
巨大的龍門框架,從模具上方緩緩滑過,主軸上安裝的,是一把直徑隻有幾毫米的,由特種陶瓷製成的微型球頭銑刀。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如果說,3d打印是為模具塑造了“血肉之軀”,那麼接下來的五軸精加工,則是為它雕刻出最終的“靈魂”。
那些需要與高溫鋁液直接接觸的鏡麵,那些用來排氣的微米級氣道,以及那些用來保證上下模具合模精度的定位銷孔……
所有精度要求在0.01毫米以內的部分,都需要由【泰山一號】,以一種數控精度的方式,一點點地雕琢出來。
切削液如同乳白色的溪流,溫柔地澆灌在模具表麵。
陶瓷銑刀高速旋轉,發出的聲音,猶如微風拂過琴弦般的嗡鳴。
整整七十二個小時。
【泰山一號】的刀頭,在【紅旗工控os】的精確數控指令下,在那塊一百多噸重的“昆侖鋼”上,進行了整整三天的精細加工。
當最後一道工序完成,冷卻液被衝洗乾淨後,【河圖一號】模具,終於向世人展露出了它的真容。
它那巨大的模腔表麵,光滑如鏡,可以清晰地倒映出天花板上的燈光。那些複雜的曲麵和加強筋,過渡得天衣無縫。
“吊裝。”何維下達了第二道指令。
車間頂部,四台巨型天車,緩緩啟動。
十六根比成年人大腿還粗的鋼纜,從四個方向,穩穩地勾住了模具的吊裝點。
伴隨著令人牙酸的金屬摩擦聲,這顆一百零八噸重的“巨獸之心”,被緩緩地吊離地麵。
它精準地向著那台八千噸壓鑄機,移動過去。
安裝的過程,枯燥而漫長。
但趙東升、陸國興這些老一輩的工業人,卻看得熱淚盈眶。
他們知道,眼前這一幕,將成為共和國工業史的新起點。
……
一周後。
【河圖一號】模具的安裝與調試,全部完成。
車間裡,氣氛比上一次更加凝重,空氣仿佛已經凝固成了實體。
所有非核心人員,都已被清場。
隻留下何維,趙東升,陸國興,以及壓鑄機的核心操作團隊。
今天是第一次“試模”。
他們將用這套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係統,來壓鑄出【紅旗智造】的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部件:一體化後車身底板。
一台由【庫卡】機器人操控的自動熔煉爐,早已將數噸重的“鋁鈧鎂”新型合金,熔化成了銀白色的,翻滾著的液體。
“開始預熱模具。”何維的聲音,從控製室傳來。
模具內部,那些由3d打印技術製造出來的複雜製冷製熱管道,開始發揮作用。
滾燙的導熱油在管道內循環,將一百多噸重的模具,均勻地加熱到了三百攝氏度。
這是為了防止冰冷的模具,與一千度的高溫鋁液接觸時,產生巨大的溫差應力,導致模具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