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廠,量產火箭,一個月內複飛……
何維一個接一個的命令,都像一枚枚重磅炸彈,顛覆了所有人對航天事業的傳統認知。
指揮中心裡,剛剛還沉浸在巨大喜悅中的工程師們,此刻的表情複雜到了極點。
年輕的工程師們,眼中閃爍著的是對一個瘋狂新時代的向往與崇拜。
而那些從國家航天體係過來的老專家們,臉上卻寫滿了凝重與憂慮。
在他們看來,何維的命令,已經超出了“大膽”的範疇,近乎於對科學規律的“冒瀆”。
這份分歧,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迅速發酵。
神行者一號成功回收的消息,早已插上翅膀,傳遍了全世界。
全球媒體都在用最大號的標題報道著這場來自東方的航天奇跡。
然而,在一片驚歎聲中,一絲不和諧的論調,也開始在西方的專業圈子裡悄然蔓延。
路透社的一篇報道援引了一位nasa匿名專家的評論:“紅旗航天的【祝融一號】發動機,采用了技術相對簡單的‘燃氣發生器循環’,這在追求極致效率的現代航天領域,幾乎是一種‘技術倒退’。雖然他們僥幸成功了一次,但這種設計的發動機在快速整備和重複使用方麵,存在天然的理論缺陷。我們認為,這更像是一場不計成本的、難以複製的‘一次性表演’。”
歐空局的專家則更為直接:“一個月內複飛?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枚回收的火箭,需要進行的無損探傷、結構疲勞評估、管路清洗與更換。任何一項工作都需要數月時間。這完全是外行人的狂言。”
這些言論,很快傳回國內,讓本就存在的爭議,變得更加激烈。
……
兩天後,京城,國家航天管理總局。
一場決定紅旗航天未來的閉門會議,正在召開。
“何總工,你的計劃我們都看到了。”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專家率先開口,語氣中帶著毫不掩飾的擔憂,“一個月複飛,每年量產50枚火箭,這已經不是風險高低的問題了,這是在拿我們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去賭博!航天工程,靠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嚴謹和積累,不是互聯網公司那種追求速度的野蠻生長!”
另一位專家附和道:“沒錯!而且,要建超級工廠,要量產火箭,這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投入!國家今年的航天預算,每一分錢都有明確的規劃,不可能讓你拿著去胡搞。”
會議室裡,質疑聲此起彼伏。
何維從始至終都安靜地聽著,沒有插話。
直到所有人都說完了,他才緩緩站起身,目光平靜地掃過全場。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感謝你們的寶貴意見。”他的聲音不大,卻讓整個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我想,大家可能對我有一個誤解。”
他頓了頓,拋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重磅炸彈。
“我今天來,不是來向國家要錢的。”
滿座皆驚。
何維繼續說道:“紅旗航天從今天起,將進行完全的商業化運營。包括超級工廠的建設,後續所有火箭的研發、生產與發射,全部資金,由我們紅旗工業集團自籌!我們自負盈虧,不占用國家一分錢的航天預算。”
這番話,徹底顛覆了會議的走向。
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他們準備了一肚子的關於“資金困難”、“預算緊張”的話,被何維這一句,全都堵了回去。
一位領導下意識地問:“那你的要求是什麼?”
“自主權。”何維吐出三個字,擲地有聲,“我希望在政策上得到支持,並在技術路線的選擇、生產模式的製定和商業發射的定價上,給予紅旗航天一定的自主權。簡單說,國家為我們製定規則、提供監管,而航天市場上的具體打法,能不能交給我們自己來決定。”
他看著那位拍板的領導,語氣誠懇而堅定:“請允許我們,用商業的方式,為國家的航天事業,蹚出一條全新的路。成功了,技術和成果都歸國家;失敗了,所有資金損失,我們紅旗工業一力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