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星辰計劃】以全票通過的決議,標誌著紅旗工業集團這艘商業航母,正式將航向轉向了那片充滿未知的星辰。
“燒錢”的授權,被何維牢牢地攥在了手裡。
如何將這筆萬億級資金,轉化為推動人類文明疆界向前拓展的真實力量,是他麵臨的第一個挑戰。
何維深知,載人登月這棵參天巨樹,其根基深植於無數尖端科技的土壤之中。
而在這錯綜複雜的根係裡,有一條最粗壯、最核心的主根,它決定了整棵大樹的生死存亡。
那就是——能源。
沒有一種高效、持久、安全、且能量密度遠超現有化學電池的終極能源解決方案,任何關於長期地外生存和星際航行的構想,都無異於建立在沙灘之上的城堡。
計劃通過後的第二天,何維便將他的第一道、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道指令,下達給了集團內部那個最神秘、最燒錢,同時也彙聚了最多“科學怪人”的傳奇部門——紅旗前沿科學院。
這座由何維一手創建,並由錢立群院士親自掌舵的研究院,是整個紅旗工業集團的技術“聖殿”和人才“搖籃”。
它不背負任何kpi,也不追求任何短期利潤。
它唯一的使命,就是用集團那近乎無限的財力,從集團內部數以萬計的頂尖工程師中,選拔出最具天賦和想象力的人才,去探索那些最瘋狂、最不切實際、最有可能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未來科技”。
何維為這項全新的能源攻關項目,簽下了一張讓錢立群院士都為之心跳加速的“無限支票”。
他在授權書上隻寫了一行字:
“不計成本,不設上限,不問過程。隻要結果。”
……
接到任務的錢立群,立刻將整個前沿科學院的運轉,都調整到了“戰時狀態”。
他深知這個項目的極端重要性,也清楚現有技術路線的巨大瓶頸。為了避免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他采納了何維的建議,在科學院內部,發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技術賽馬”。
三支由紅旗集團內部培養、在各自領域早已嶄露頭角的青年技術領軍人物掛帥的攻關小組,被同時建立起來,他們將從三個完全不同的技術方向,向著能源的“聖杯”發起衝擊。
甲組,“誇父”計劃。
由一位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深耕多年的、三十五歲的青年博導領銜。
他們的目標,是最大膽,也是最遙遠的——可控核聚變的小型化與實用化。
他們試圖將核聚變縮小到一個可以被塞進星際飛船的“能量核心”。
乙組,“精衛”計劃。
由一位在材料科學領域擁有多項革命性專利的科學家負責。
他們的方向,是最具潛力的——高密度常溫固態儲氫技術。
氫是宇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燃料,但如何安全、高效、常溫常壓地將其存儲在固態材料中,是困擾了科學界數十年的難題。
他們試圖用一種全新的晶體結構,來打造一個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滿氫原子的“能量魔方”。
丙組,“羲和”計劃。
由一位在光伏領域屢獲突破的技術天才領導。
他們的賽道,看似最傳統,卻也最現實——第三代鈣鈦礦量子點疊層光伏技術。
他們不追求創造能源,而是試圖將吸收和轉化太陽能的效率,提升到一個理論上的極限,讓未來的月球基地,可以鋪設下麵積更小、但效能百倍的“能量地毯”。
一場關乎未來的、賭上了紅旗集團無儘資源和智慧的內部競賽,就此拉開帷幕。
何維沒有直接乾預任何一個小組的具體研究。
他隻是作為一個擁有最高權限的“旁聽者”,定期參加每個小組的技術評審會。
在“誇父”計劃的會議上,當大家還在為托卡馬克裝置的磁約束穩定性而爭論時,何維會通過後台,匿名向項目組的郵箱發送一份郵件,郵件內容可能隻是一張潦草的手繪球形托卡馬克磁場構型圖,旁邊標注著一行引導性的小字:“更高的β值是否意味著更緊湊的結構?”
在“羲和”計劃的報告中,麵對鈣鈦礦材料的不穩定性難題,他又會化身為某個id為“觀測者”的內部論壇神秘大佬,發布一篇技術帖,標題是《淺談生物細胞膜自修複機製在無機材料中的仿生學應用猜想》。
而他傾注了最多“神啟”的,則是乙組,“精衛”計劃。
當小組負責人還在為究竟采用鎂基儲氫合金還是稀土儲氫合金而猶豫不決,團隊陷入技術路線紛爭時,何維借助【啟示】ai,進行了一次長達七十二小時的超算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