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模塊,從一開始,就被集成在了每一顆衛星上。
“在太空中,用激光進行通信,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兩顆相隔數千公裡、以每秒七公裡以上速度飛行的衛星,精確地將直徑隻有幾厘米的激光束,穩定地對準彼此。”
麵對這個聽起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何維臉上卻露出了絕對的自信。
他調出了【太行】處理器深層架構圖中,那個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的“天樞”單元。
“‘天樞’核心算法的真正使命,不是為手機導航,也不是簡單的信號處理。”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驕傲,“它的核心任務隻有一個:像一個頂級的狙擊手一樣,不間斷地預測、追蹤、並鎖定視野範圍內的所有友方激光終端。”
“這套算法,賦予了每一顆‘織女星’一雙‘眼睛’和一雙‘最穩的手’。它足以支撐整個星座,進行每秒數萬次的實時鏈路預測和校準。”
為了驗證這個堪稱瘋狂的構想,何維決定,向全世界進行一次公開的技術測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選擇的地點,正是那個讓通信工程師們束手無策的、廣袤的太平洋上空。
幾天後,一場特殊的全球直播開始了。
畫麵中,是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從第三方視角拍攝到的實時畫麵。
鏡頭下,兩顆相隔足足有2000公裡的“織女星”衛星,正如同兩顆沉默的星辰,在各自的軌道上高速飛行。
“‘天鏈’係統激活指令已發送。”
“‘織女’108號、‘織女’121號激光終端開始自檢……自檢完畢。”
“‘天樞’算法接管終端姿態……開始進行鏈路捕捉……”
在指揮中心的指令聲中,兩顆衛星側麵的激光通信模塊,如同兩隻蘇醒的眼睛,開始進行極其細微、肉眼幾乎無法察覺的角度調整。
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
直播間裡,無數評論員都在分析著這次對準的難度,普遍認為至少需要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嘗試。
然而,僅僅過去了十五秒。
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一個代表“鏈路狀態”的指示燈,從紅色變成了綠色!
“鏈路已建立,信號穩定,帶寬已達每秒50g!”
數據監測員的聲音,因為極度的激動而顫抖。
這個速度,足以在一秒鐘內,傳輸近五部高清電影!
緊接著,直播畫麵被切換到了洛城總部。
何維坐在指揮席上,他的麵前,接通了一個視頻通話。
畫麵的另一端,是一位正在太平洋中心航行的“東方遠望”號遠洋貨輪的船長。
他激動得滿臉通紅,將自己的手機鏡頭對準了船外。
碧波萬頃,海天一色,除了無儘的海水,再無他物。
“信號滿格!”船長的聲音,清晰地傳遍了全世界。
這一刻,全世界都明白了這次成功的意義。
“天鏈”技術的實現,如同打通了“天網”的任督二脈。
它讓整個星座,從一個依賴地麵的“廣播係統”,瞬間進化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擁有自主交換能力的“太空網絡”。
它不再需要被地麵“看見”,因為它自己在天上,已經睜開了眼睛。
喜歡重生1982工業黑科技製霸全球請大家收藏:()重生1982工業黑科技製霸全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