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基經濟”的爆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世界的經濟版圖和生活方式。
締造了這一切的紅旗集團,卻在萬眾矚目之下,選擇了一種近乎於“隱身”的姿態。
它就像空氣和水,無處不在,卻又不顯山露水。
這種“經營世界”而非“統治世界”的姿態,為它贏得了超越所有商業帝國的、近乎於中立和超然的地位。
當全世界都沉浸在這場技術盛宴所帶來的繁榮之中時,很少有人注意到,“天網”計劃那龐大的發射日程表,已經悄然走到了最後一頁。
2010年冬,文昌。
一場寒流並未能冷卻發射場周圍的熱情。
來自全球數百家媒體的記者,和數以萬計自發前來的民眾,將這片海灘擠得水泄不通。
他們所等待的,是“天網”計劃的第60次,也是最後一次組網發射。
這是一場注定被載入史冊的告彆演出。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神行者”火箭的每一次升空,都像一個精準的鐘擺,為這個世界刻畫下全新的時間坐標。
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天空之上,日新月異”的感覺。
而今天,這座偉大的時鐘,將敲響它最後一聲、也是最洪亮的一聲鐘鳴。
發射進入倒計時,何維的身影出現在了指揮中心的全球直播信號中。
與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這一次,他顯得格外鄭重。
“今天,我們將為‘天網’這個偉大工程,安裝上最後一塊,也是最特殊的一塊拚圖。”
他的聲音通過“天網”本身,清晰地傳遍了全球每一個角落。
“在過去的兩年裡,我們用3540顆‘織女星’,連接了城市與鄉村,連接了大陸與海洋。但在這個星球上,還有一些地方,它們是人類探索精神的最後前沿,也是地球生態最敏感的神經末梢——那就是南北兩極。”
巨幕上,出現了極地冰川和絢爛極光的壯麗影像。
“因此,這最後一批升空的、代號為‘極星’的衛星,將被部署到傾角更高的極地軌道。它們的使命有兩個。”
“第一,為日益繁忙的北極航道和全球科學家的極地科考活動,提供100無死角的通信保障,讓知識的探索,不再有禁區。”
“第二,‘極星’將搭載我們最先進的氣候傳感器陣列,對全球冰蓋、洋流和大氣數據進行不間斷的監測。這份數據,將毫無保留地向全人類公開。因為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技術最終、也最高的使命。”
這番話充滿了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瞬間點燃了全球觀眾的情緒。
沒有商業的銅臭,沒有霸權的野心,隻有對人類文明未來的深切關懷。
在山呼海嘯般的掌聲和喝彩聲中,“神行者九號”重型運載火箭點火升空,拖著璀璨的烈焰,刺破蒼穹。
全世界都在為這場偉大的、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收官之作而歡呼。
然而,在指揮中心的深處,何維平靜地看著火箭的飛行軌跡,眼中閃過的,卻是一抹不為人知的深邃光芒。
他知道,“極星”衛星真正的秘密,在火箭飛出大氣層之後,才剛剛開始。
這些“極星”衛星上,確實搭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氣候傳感器。
但它們內部,還有一個占據了近三分之一體積和功耗的、並未寫入任何公開文件的核心模塊——深空激光通信中繼器。
它的功率、它的帶寬、它的設計冗餘,都遠遠超出了地月通信的需求。
它不是為地球準備的。
它是為更遙遠的星辰大海,預留的一把“鑰匙”。
它的第一個使命,就是喚醒那個在月之暗麵,已經沉默了太久的夥伴。
……
“天網”計劃的收官發射,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接下來的幾天裡,全世界都沉浸在一場盛大的慶典之中。
聯合國秘書長再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盛讚何維與紅旗集團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所做出的曆史性貢獻”。
各大媒體的頭版,都被“守護地球”、“科技的溫度”之類的標題所占據。
何維配合著出席了幾場線上慶祝活動,表現得謙遜而溫和。
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另一件事情上。
他在等待。
等待著最後一批“極星”衛星,精確地進入預定軌道。
等待著它們完成自檢和與整個“天網”係統的並網。
等待著那個最佳的通信窗口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