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長老的那個問題,如同驚雷,在寂靜的石屋中炸響。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何維的身上。
他們看到,何維的臉上,露出了一個許久未見的、充滿了欣賞和欣慰的笑容。
他走到燧的麵前,用力地拍了拍這位老工匠的肩膀。
“燧,你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工匠了。”何維的聲音裡,充滿了讚歎,“你已經開始像一個學者一樣思考。你問出的,是一個足以改變世界的偉大問題。”
他轉向眾人,朗聲說道:“沒錯,燧長老的想法,是完全可行的!那種由燒過的石灰石、黏土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可以流動的‘新石頭’,我稱之為——水泥!”
“水泥?”又是一個全新的、令人費解的詞彙。
“它將比夯土堅固百倍,比壘石頭的速度快上十倍!有了它,我們不僅能建造出巨大的、足以儲存所有糧食的糧倉,我們還能加固城牆,鋪設道路,甚至建造出可以抵禦洪水的堤壩!”
“首領,那……那我們該怎麼做?”燧長老已經迫不及待了,他的眼中,閃爍著對新技術的、孩童般的好奇與渴望。
何維知道,理論已經有了萌芽,現在需要做的,是實踐。
“這件事,不能再等。”他當機立斷,“從明天起,匠人區,分出兩個新的項目組。”
“第一組,‘采石組’!燧,你親自帶隊,去尋找我們之前發現的那座石灰岩山,給我運回大量的石灰石。同時,去河邊,尋找最純淨的黃色黏土。”
“第二組,‘鍛燒組’!由你的大弟子‘岩’負責。我要你,立刻改造一座閒置的龍窯,我們需要一個能達到更高溫度的、專門用來煆燒石灰石的‘立窯’!我需要純白的、細膩的石灰粉!”
一場圍繞著“水泥”的緊急技術攻關,在何維的親自部署下,立刻展開。
整個匠人區,再次陷入了瘋狂。
燧長老帶著人,在山裡日夜不停地開采著一種白色的大石頭。
而岩,則和他那些已經熟練掌握控火技巧的學徒們,根據何維畫出的草圖,對一座舊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
他們將窯室改造成了豎直的圓筒狀,以增加煆燒的均勻性。又利用活塞風箱的原理,製造了更強力的鼓風設備,以追求更高的溫度。
三天後,第一批雪白的石灰石,被送進了改造完成的立窯。
在超過現代一千攝氏度的熊熊烈火中,堅硬的石灰石,開始了它脫胎換骨的旅程。
與此同時,何維也沒有閒著。
他召集了禾根、矛、堅以及所有對算術最敏感的人,進行了一場閉門的“頭腦風暴”。
他教他們如何計算“體積”和“容積”。
“我們的新糧倉,需要能裝下至少五千個‘筐’的糧食。一‘筐’,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標準藤筐。那麼,你們告訴我,這個糧倉,需要建多大?多長?多寬?多高?”
矛和堅,聽得一頭霧水,如同在聽天書。
但禾根和幾個對數字敏感的年輕人,卻在這種高強度的思維訓練中,雙眼放光,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著。
他們在何維的引導下,在沙地上畫出一個又一個代表著糧倉的巨大方框,用小石子,模擬著糧食的堆積,一遍又一遍地計算、爭論、修改。
一種更高級的、屬於“工程規劃”的思維模式,第一次,在這些原始人的頭腦中,生根發芽。
又過了兩天。
當第一批被燒得通紅的石灰石,從立窯中取出,自然冷卻後,變成了純白色的、一捏就碎的塊狀物——生石灰。
燧長老按照何維的囑咐,讓人將一塊生石灰,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
“刺啦——!”
伴隨著一陣劇烈的水汽蒸騰和高溫釋放,那塊堅硬的白色石頭,在水中迅速地崩解消散,化作了一鍋冒著氣泡的、乳白色的滾燙液體。
“它……它自己在水裡化開了!”圍觀的工匠們,發出了不可思議的驚呼。
這違背常理的一幕,再次衝擊了他們的認知。
等這鍋“石灰乳”冷卻後,何維才讓工匠們,將它們與黃色的黏土、河沙、以及碎石子,按照一個他憑經驗估算出的、最基礎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不斷地加水攪拌。
最終,一堆灰色的、黏稠的、如同爛泥般的混合物,出現在了所有人麵前。
這就是最原始的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