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祭司風帶著何維的承諾,和第一批由覓親自帶領的“巡回醫療隊”,返回了草原。
她們帶去的,不僅僅是能救命的草藥,更是一種屬於銅都城的思想武器。
第一座“英雄方尖碑”,在草原牧民們複雜而又敬畏的目光中,被緩緩豎立起來。
與此同時,覓用簡單的“金瘡白”湯劑,輕易地治愈了一個被薩滿判了死刑的高燒孩子。
一個新的時代,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姿態,在這片古老的草原上,降臨了。
而銅都城內,冬天也即將過去。
厚厚的積雪開始融化,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城市內部的建設,也迎來了新的高潮。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條由水泥鋪設的從銅都城中央廣場直通東方大門的“王者大道”,已經初步完工。
平坦、堅固的灰色路麵,足以讓四輛馬車並行。
這在所有人的眼中,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交通堵塞”,卻發生在了這條本該暢通無阻的大道上。
堵塞的源頭,是東門。
每天清晨,天還沒亮,東門外,就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那是來自各個牧區的草原人。
他們趕著牛羊,推著簡陋的木輪車,車上裝著他們精心製作的奶酪、風乾肉和鞣製好的獸皮,焦急地等待著城門開啟。
他們是來交易的。
戲劇和醫療,打開了他們對銅都城文明的向往。
而這種向往,最終都轉化成了最實際的物質需求。
他們渴望得到一口能煮出更美味肉湯的陶鍋。
他們渴望為自己的妻子,換取一卷能織出溫暖衣物的亞麻布。
他們更渴望,能為自己,換取一把小巧而鋒利的青銅小刀,用來切割皮革。
他們用多餘的畜牧產品與銅都城的自由民進行交換。
於是,銅都城的東門,自發地,形成了一個巨大而又混亂的——露天集市。
每天,這裡都擠滿了數以百計的牧民和同樣想用自己的手工藝品換取肉食的“老自由民”。
人們操著不同的口音,用最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著喧鬨而又低效的交易。
一場交易,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麵紅耳赤的討價還價。
一個牧民,可能需要用五張羊皮,才能換到一口他心儀的陶鍋。
而另一個賣陶鍋的工匠,可能根本不需要羊皮,他隻想要奶酪。
混亂,爭吵,甚至肢體衝突,每天都在這裡上演。
矛和他的草原巡衛隊,不得不每天都派駐大量的人手,在這裡維持秩序,搞得焦頭爛額。
“首領,這……這也太亂了!”矛再一次地抱怨,“每天都有人為了一個陶碗值幾塊肉乾而打起來。我們的人,光是拉架都拉不過來。而且,東西換來換去,誰也不知道自己是虧了還是賺了,怨氣越來越大!”
何維站在城牆上,俯瞰著下方那片喧鬨混亂,卻又充滿了勃勃生機的集市。
他的臉上露出了一個微笑。
“矛,你看到的,是混亂。而我看到的,”他指著下方那湧動的人潮,“是財富的流動,是文明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