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都銀行與官倉的建立,如同一左一右兩隻巨大的手,穩穩地托住了這座城市飛速發展的經濟命脈。
混亂的集市,迅速地恢複了秩序。
商鋪之間的交易,不再需要搬運沉重的銅錢,隻需要在銀行裡,由阿月手下的書吏,在兩本賬冊上劃掉一個數字,再添上一個數字,一筆巨大的交易便宣告完成。
人們開始習慣於將多餘的錢存入銀行,每個月,他們都會興奮地跑去,看自己的“存單”上,那個叫“利息”的數字,是不是又多了一點。
而官倉門口,則成了農夫和獵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他們將多餘的糧食和皮毛賣給官倉,換取穩定可靠的銅幣,然後揣著錢袋,心滿意足地去集市上,為家人挑選一件新工具或一塊漂亮的布料。
財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裡安全地流動著,刺激著每一個環節的生產與消費。
當一座城市的內部循環被打通之後,它必然會產生一種向外擴張的強大動力。
這種動力,很快就體現在了銅都城與魚部落之間,那條日漸繁忙的“黃金水道”上。
起初,隻是商的運輸隊,定期地給魚部落送去鹽和布匹,再換回熏魚和獸皮。
但隨著銅都幣的信用,逐漸輻射到下遊,事情開始發生了變化。
一個精明的魚部落獵人,在用自己的熏魚,從一個銅都城商人手中,換到了幾枚閃閃發光的銅都幣後,他發現,這種小小的金屬片,遠比笨重的熏魚更有價值。
他可以用它,在銅都城的集市上,買到他夢寐以求的任何東西。
於是,下一次,當他帶著貨物來到銅都城時,他不再要求交換貨物,而是指定要用“銅都幣”進行結算。
這種趨勢迅速地在魚部落中蔓延開來。
獨木舟,不再僅僅是為了運輸部落所需的物資,而是變成了裝滿貨物的“商船”。
魚部落的特產——各種風乾的魚、堅韌的鱷魚皮、防水的魚油、甚至漂亮的貝殼和珍珠,都通過這條水道,源源不斷地湧入銅都城。
然後,再換走一枚枚銅都幣。
財富的流入,讓魚部落,這座原本閉塞的水上之國,迅速地繁榮了起來。
他們用賺來的錢,從銅都城換取了更堅固的青銅工具,用來加固他們的吊腳樓。
銅都城輸入的大量亞麻布,取代了他們原來的粗糙草裙。
漁部落的餐桌上,也開始出現了粟米熬成的粥。
但這種繁榮,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所有交易,都必須在銅都城的東門集市進行。
魚部落的商人們,需要劃著獨木舟,逆流而上整整兩天,才能抵達銅都城。
交易完成後,再順流而下,回到自己的部落。
時間成本和運輸成本,極其高昂。
這天,魚部落的老首領,和已經成為新一代領袖的漁獲,親自帶著一支龐大的船隊,來到了銅都城。
這一次,他們是來請求何維的幫助。
在議事石屋中,漁獲——這個曾經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年輕人,如今已經能用一口雖然還帶著口音,但卻流利清晰的銅都城通用語,向何維陳述他的請求。
“王。”他恭敬地行禮,“您的仁慈和智慧,讓魚部落擺脫了饑餓和恐懼。銅都幣,更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富足。但是……”
他頓了頓,臉上露出了為難的神色。
“我們的部落,離您的城市太遠了。每一次往返,都要耗費我們四五天的時間。有時候,我們辛辛苦苦捕撈的鮮魚,還沒等運到這裡,就已經在路上腐壞了。”
“而且,”他繼續說道,“東門集市,現在太擁擠了。我們的人,要和那些草原上的牧民,擠在一起,為了爭搶一個好點的攤位而吵架。我們是水上的人,實在不習慣那種嘈雜和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