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了《初等數學卷一》的編纂後,何維沒有絲毫的停歇,立刻投入到了下一部著作——《力學入門》的撰寫工作中。
如果說,數學是抽象的思維體操。那麼,力學,就是改造現實世界最直接的工具。
他原以為,有了數學的基礎,解釋力學會容易得多。
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當他試圖用圖畫和公式,去解釋最基礎的“杠杆原理”時,他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新的困境。
他可以輕易地畫出一根杠杆,一個支點,並在兩端畫上不同重量的物體。
他也可以寫下那個他爛熟於心的公式: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但是,當那個名叫“算”的天才少年,再一次向他提出那個直擊靈魂的問題時,他再次感到了那種熟悉的無力感。
“老師,”少年指著那個公式,眼中充滿了困惑,“我明白,按照您寫的這個‘算式’,我們就能算出用多大的力氣,可以撬動一塊大石頭。但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一根小小的木棍,隻要放對了位置,就能產生那麼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是啊,為什麼?
何維的大腦一片空白。
他知道這是“力矩平衡”,但他要如何跟一個原始人,去解釋“力矩”這個根本不存在於他們語言中的物理概念?
他這才悲哀地發現,他那點“九年義務教育”的知識儲備,在麵對這些最根本的“為什麼”時,是何等的淺薄和蒼白。
他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他能應用這些規律,去製造起重機,去建造學宮。
但他無法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去解釋這些規律的本質。
他可以是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卻成不了一個合格的科學家和導師。
接下來的幾天,他試圖去撰寫“浮力”、“慣性”、“加速度”這些基礎概念時,每一次,都會被同樣的問題所困擾。
他講述的知識,開始變得越來越像一種“天授的神諭”,而不是可以被推導和理解的“科學”。
“記住就行了,這就是規律。”
這句話,成了他課堂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他看到,學生們的眼中,雖然依舊充滿了敬畏,但那種主動探索和質疑的光芒,卻在漸漸地黯淡下去。
他們開始死記硬背,而不是真正地理解。
何維知道,這樣下去,他培養出的,將是一群隻會套用公式的“工匠”,而不是能獨立思考、並推動文明前進的“學者”。
而這,不是他想要的。
更嚴重的問題,來自於他自身。
這種高強度的、需要不斷地將現代知識體係進行“降維翻譯”的腦力勞動,對他精力的消耗,是極其恐怖的。
他開始失眠,開始頻繁地感到疲憊,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編寫書籍所耗費的心力,超乎她他的想象。
他是一個優秀的戰士,一個卓越的領袖,但他終究不是一個有天賦的學者。
他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
一邊,是日新月異、需要他耗費大量精力去處理的城邦事務——兩座新城的建設進度、與周邊部落的外交、日益複雜的經濟調控……
另一邊,是同樣需要他投入全部心血,卻又感到力不從心的知識編纂工作。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這天深夜,阿月在為他整理書稿時,看著何維那張寫滿了疲憊的臉,終於忍不住開口了。
“何維,你太累了。”她的聲音裡,充滿了心疼,“你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一個人扛著。”
何維苦笑著,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
“我知道。但這些書,比任何一座城池都重要。它們,是我們的未來。我必須在我的記憶還清晰的時候,把它們都寫下來。”
“可是城裡的事呢?”阿月看著桌上堆積如山的工作報告,“矛的都護府,請求增派更多的鐵匠。漁港城的糧倉,也需要加固。這些,都需要你來做決定。”
何維沉默了。
是該從日常管理中抽身了,否則就會嚴重影響編寫書籍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