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是最好的老師。
他要的就是讓所有人都親眼看到,將一種先進技術,生搬硬套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是何等愚蠢。
“看明白了嗎?”何維對著身邊那些同樣陷入沉思的、來自銅都學宮的學者們說道,“工具,沒有絕對的先進與落後。隻有適合與不適合。”
然後,他走到稻首領的麵前,用一種請教的姿態,問道:“稻,告訴我,你們平時,是如何翻地的?”
稻首領讓人拿來了他們自己的工具。
那是一種極其簡陋的、用一整塊堅硬的木頭削製成的“v”形木耒。
沒有犁鏵,也沒有複雜的結構。
使用時,需要兩三個人,合力將其踩入泥土,然後再用力地將土塊翻起。
效率雖然低下,但因為它受力麵積大,不容易深陷,反而比精巧的曲轅犁,更適合這種泥濘的環境。
何維看著這兩種代表了不同文明智慧的工具——一張先進卻“水土不服”的曲轅犁,和一件原始卻“因地製宜”的木耒。
一個全新的想法,在他的腦海中誕生。
他當即宣布,“聯合稻作研究所”的下一個課題,就是——為彭頭山的水牛和水田,量身打造一款全新的“水田犁”!
整個山穀,再次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的實驗室。
來自銅都城的工匠和學者,與稻部落最有經驗的農夫和木匠,第一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坐到了一起。
何維,則親自擔任這個項目的總設計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廢寢忘食地,在麻紙上,畫出一張又一張的設計草圖。
“犁頭,不能再用我們那種小而尖的破土犁鏵。”他一邊畫,一邊對岩的弟子和稻部落的木匠解釋道,“它需要更寬,更平,像船的底一樣,才能在泥水裡滑行,而不是陷入進去。”
“犁壁,也要改。我們需要的是翻土,而不是破土。所以,犁壁的曲度要更大,才能將翻起的泥塊,更好地引導到一側。”
“還有,最關鍵的,是挽具!”他看向那些水牛,“馬的力量,主要來自肩膀的拉力。而水牛,它的力量,更多地來自於它那強壯的脖子和寬厚的胸膛。我們不能再用套在馬肩上的那種挽具,那會卡住水牛的脖子。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能將拉力均勻地分布在它胸前的‘胸帶式’挽具!”
一張張草圖,被畫出,又被否決。
一個個木質的模型,被製作出來,又在水田的實驗中,宣告失敗。
爭吵,辯論,甚至紅著臉的互相指責,每天都在這個小小的研究所裡上演。
但最終,在一次次的失敗和磨合中。
一個融合了兩種文明智慧的、完美的造物,誕生了。
那是一張擁有著寬大船型青銅犁鏵、彎曲度極大的木質犁壁、以及專門為水牛設計的胸帶式挽具的——“彭頭山一號”水田犁!
當第一頭水牛,套上這身全新的裝備,拉動著那張嶄新的犁,穩穩地輕鬆地在泥濘的水田中,翻開一道均勻而又深邃的泥浪時。
在場的所有人,無論來自哪個部落,都爆發出了一陣發自內心的、雷鳴般的歡呼。
他們共同,創造了一個奇跡。
何維看著這一幕,臉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知道,這件融合了兩種文明智慧結晶的工具,將在這片土地上普及。
這座被他命名為“彭頭山”的新城,將跨入發展的快車道。
喜歡石器星辰我在一萬年前重啟文明請大家收藏:()石器星辰我在一萬年前重啟文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